2025年3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7期(总第404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科学锻炼,让孩子爱上运动
本报记者 张文博
问答时间《教育导报》2025年第27期(总第4042期) 导报一版

       科学锻炼才能让孩子享受体育的乐趣,并从中收获成长。针对家长们关心的体育锻炼问题,谭步军一一作出了解答。

问: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如何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谭步军:培养安全意识需要兼顾环境、习惯和细节。居家运动前先清理活动区域的杂物,户外使用器材时检查螺丝是否松动,焊接点是否生锈、脱落等;根据孩子年龄选择合适项目,避免超出孩子身体承受能力的高强度运动。每次运动前做10分钟左右的热身活动,冬天适当延长,特别注意活动手腕、脚踝等脆弱关节。运动中避免突然发力或做高难度动作,结束后别急着坐下,待呼吸、心率平缓下来后再做静力拉伸放松。家长要教会孩子“倾听”身体信号,出现头晕或关节刺痛就及时暂停。

装备管理是常被忽视的安全防线。运动鞋要选防滑款;衣服首选透气、有弹性的;提前摘掉手表、项链,扎好头发,口袋里别装硬物。玩轮滑、骑自行车时护膝、护腕不能少。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热身操,运动前互相检查装备,观看比赛时聊聊运动员的防护措施,这些生活化的引导能让孩子自然养成“看环境、做准备、懂保护”的安全习惯。

问:学龄前孩子是否适合进行专项体育训练?

谭步军:学龄前儿童不适合进行专项体育运动训练。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专项运动技能学习应从小学三年级(8岁左右)逐步开展。3-8岁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初期,此阶段应重点培养跑、跳、投掷、平衡、协调等基础运动能力,而非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

过早开展专项训练存在三方面隐患:一是儿童骨骼、肌肉未发育成熟,过早强化单一动作模式可能引发关节损伤或姿势性体态问题;二是孩子体能储备有限,过早进行力量、速度等专项训练易造成身心疲劳,降低运动兴趣;三是专项训练对动作规范性要求较高,可能抑制孩子运动创造力发展。

当前,部分机构以“早期专项化培养”吸引家长,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建议家长孩子在学龄前以趣味性引导为主,待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再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倾向,逐步尝试篮球、游泳等专项运动。

问: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后,迟迟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应该如何调整?

谭步军:孩子运动后短时间静不下心来学习很正常,有几个小妙招家长可以试试:

给身体留个“冷静期”。运动完别急着催孩子写作业,先带着孩子做点放松活动。比如散步几分钟、拍拍胳膊和腿、用温毛巾擦擦汗、换身干爽衣服,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来平复心跳和呼吸。

让学习任务“软着陆”。过渡期间可以安排些动静结合的事,比如整理书包、准备文具、朗读课文,等孩子身上不冒汗了,再开始学习。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如果晚上要学习,建议把跳绳、打球这类剧烈运动放在作业完成后。睡前2小时别做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影响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