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快来测一测”……近日,新华社记者针对网络心理诊断的调查,让这一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一些打着在线心理诊断旗号的视频在网上大量传播,以厌学、逆反、抑郁、手机沉迷等关键词为噱头,吸引了众多家长的目光。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孩子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高发生率、疾病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成长烦恼等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因此,家长们格外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部分家长甚至沉迷于各种心理测评量表,试图用标准化的指标来测量孩子。正是这份急切的心情,让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家长的焦虑,炮制出各种伪心理诊断。
然而,这类所谓的心理诊断看似专业,实则是将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化、标签化。试想,在没有详细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状况,没有和孩子、家长深入交流的情况下,仅凭类似“10个表现判断孩子是否抑郁”“5个信号说明孩子有社交障碍”的诊断标准,真的能准确判断孩子的心理状况吗?这些标准缺乏科学依据,就像星座测试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家长轻易地将孩子的表现“对号入座”,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不仅无法解决孩子的心理困扰,还可能因误判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得不偿失。
比如,当孩子被认定有“拖延症”,只要做事稍慢一点,家长就反复强调这个标签,孩子就会逐渐认同自己有“拖延症”,长此以往,原本正常的做事节奏也将被打乱;当孩子被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在面对新的挑战时,他可能会因此而退缩,不敢尝试。长期处于这样的负面评价中,孩子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自我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家长之所以容易受伪心理诊断影响,其背后反映的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焦虑,而焦虑的根源,是社会内卷下家长的“完美孩子”执念。
当孩子出现偏离“标准”的行为时,家长急于为孩子的表现寻找一个答案,从而陷入过度解读的怪圈。对孩子期望过高,又缺乏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家长便容易将孩子正常的情绪波动放大,当作需要修正的问题,然后“病急乱投医”。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不是几道测试题就能定义的。心理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科学的测评工具。家长应该认识到,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一些所谓的“问题行为”只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不必过度焦虑。当然,理性看待心理问题也很重要。我们不应将孩子的正常行为“病理化”,也不能讳疾忌医。如果孩子确实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家长要持开放的心态,放下“病耻感”,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心理问题不是洪水猛兽,家长要成为孩子坚定的同行者,理解和接纳成长中的各种可能性,用爱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因为家庭是疗愈孩子心灵的土壤,家长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特质,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应对挫折和挑战的自信和韧性,为孩子的心灵撑起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