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我们总会遇到挫折,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家长应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成长中的困惑?如何帮助孩子消化挫折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日前,在成都市新都区家长学校举办的公益讲座中,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新都区特级教师杨娟以“家长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力”为主题,给出了建议与指导。
是孩子“玻璃心”,还是家长“太粗心”?
“你的孩子最近遇到过挫折吗?他是如何应对的?你们给予了怎样的引导?”杨娟通过现场提问,让家长们敞开心扉,在分享中梳理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的孩子正面临着学习“瓶颈”,在妈妈的鼓励下努力突破;有的孩子自主选择了兴趣爱好,却因练习过程艰辛而想要放弃,爸爸也不知如何是好;还有的孩子苦恼于和好朋友的关系忽近忽远,已经耿耿于怀了很长时间……
从更广泛的案例出发,杨娟指出了一些“挫折引导”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她表示,有的家长比较“粗心”,完全没有察觉到孩子是否遇到了挫折,忽视之下,引导无从谈起,或者发现后并未重视,认为孩子当下的挫折不过是“小事一桩”,会苦恼是孩子没长大、不成熟的缘故;也有的家长过于“上心”,甚至没有挫折,故意制造挫折,却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正确解决问题;还有的家长有很多“担心”,怕孩子无法自己解决问题,难以独自面对生活。
对此,杨娟建议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合理重视、适度关心,与孩子共同应对。
“孩子在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中,带着美好期待乘兴而去,希望能达到目标,却受到了种种阻碍败兴而归,这种失败或失利的情形便是挫折。”杨娟解释道,挫折易使孩子处于“心理逆境”之中,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与行为。有的孩子越挫越勇,有的孩子则容易沮丧、失落。如果孩子出现逃避、哭泣等行为,这是他们宣泄情绪的方式,并不能代表孩子“抗挫力差”或者“玻璃心”。
杨娟说:“我们眼中无需理睬的幼稚小事,可能会成为孩子心中打不开的心结。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所遇到的挫折,及时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从挫折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勇敢面对,告诉孩子“挫折并不可怕”
看到孩子受挫,家长也想助他们一臂之力,但每次话到嘴边,蹦出的只有“加油”“没事”“相信你”几个词语。家长应该怎样增强孩子的信心与勇气,帮助他们直面挫折?
杨娟认为,在沟通具体问题前,家长需要先接住孩子的情绪,平复情绪后才能理性思考。在此过程中,家长不能用压抑情绪的方式,强迫孩子冷静下来,要求孩子“坚强”,而是要给孩子的负面情绪一个出口,敞开怀抱接纳孩子,为他们建立安全感。“做孩子最强大的后盾不是说说而已,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与支持。”杨娟谈道,“在笑对挫折之前,也可以先放声大哭。把焦虑、压力、委屈、害怕通通释放,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假装坚强’不是一个好习惯。”
杨娟表示,用吐槽宣泄、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解决好“情绪问题”后,家长便可以引导孩子调整认知、辩证地看待挫折。这时候,孩子也更能把家长的话“听进去”。
杨娟建议家长,告诉孩子“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不论何种年龄、性别、身份、性格的人都会遇到,受挫不丢人。同时,不同人面对挫折的感受和反应也各不相同,家长可以借机谈谈自己与孩子类似的经历以及处理方式,帮助孩子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受挫也不是一件坏事”,挫折有两面性,它既使我们看到不足,给我们当头一棒;又为我们积累了经验,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它既是一道坎,也是一步梯。
理性认识挫折本身,能帮助孩子更勇敢地面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复盘”理清事件的经过,回忆处理问题的方法,分析失利的主客观原因。杨娟表示,复盘能让孩子更清楚地看到问题所在,继而找到优化处理的方法。如果能将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以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能更有效地避免在同一个问题上“栽跟头”。
智慧应对,把挫折化作成长“垫脚石”
杨娟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告诉在场家长:“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学会智慧应对挫折,不仅能让孩子走得更远,还能让他们的脚步更加轻快、心情更加愉悦。
对此,家长应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杨娟指出,比起说教与唠叨,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而言有着更好的示范作用。如果家长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孩子也会习得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善于自我激励与自我肯定。
“增强孩子的抗挫力,还需让他们‘不怕错’。”杨娟强调孩子成长中“容错空间”的重要性,她认为,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在一个足够包容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大胆探索,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如果孩子做错了,家长不要急于生气、责备,关键是让孩子认识到“错在哪”“怎么改”。
除了“允许犯错”,还需“适度放手”,一些家长因为害怕孩子受挫而大包大揽,杨娟提醒大家,有些弯路必须孩子自己走,家长的经验只能为孩子提供参考,他们仍需要自己在实践中磨砺意志。
杨娟表示,在孩子遇到挫折向家长求助时,家长也需有所克制地提供帮助,不能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允许并尊重孩子有不同的想法,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才能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年纪尚小,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时,家长需注重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再给予他们独立的空间。并且,教会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向家长、老师或身边人求助。”杨娟补充道。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量力而行”也更加重要。孩子愿意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是好事,但并非时刻都要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切勿让过高的目标打击了孩子的信心。杨娟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孩子“跳一跳,够得到”,以此形成长期、正向的激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与发展优势,不能一概而论,家长也无需与他人过度比较。”杨娟说,“抗挫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要用科学的方法给孩子提供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分析问题、积极行动,孩子才能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并从克服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