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欢迎来到“心理‘聊’愈室”,在这里家长和孩子的每一句倾诉都会有温暖的回应。本栏目将邀请心理专家,通过快问快答的形式,为家长与孩子的“心理症结”解惑。让我们通过一场场对话为亲子关系注入心灵能量,从“聊”开始,以“愈”抵达。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亲子冲突按下暂停键,为良好改变打开一扇窗。
本期嘉宾
兰小云(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部副部长、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教师)
家长提问:假期出游前,女儿把头发染成了紫色,我脱口而出“像不良少女”,女儿瞬间红了眼睛。其实我想说的是“会不会伤头发”,但话到嘴边就变了味。为什么我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亲爱的家长:
感谢你愿意敞开心扉探讨这个话题。从你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你是一位关心孩子、愿意学习和思考的家长。青春期是孩子们自我绽放的花季,也是最考验亲子交流方法的时期,希望通过这次交流,我们能找到更适合的培育方式,让花儿更加灿烂。
一、为什么“关心”变了味?
为了理清楚这件事情的心理过程,让我们一起回到刚刚看到孩子紫色头发那个瞬间,这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产生了哪些情绪?这些情绪触发了你哪些想法?
从你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你当时是担心的,担心染发会伤害孩子的头发和身体;好像还有一些生气,因为孩子自作主张染了头发;可能有一些焦虑,焦虑染紫色头发的女儿会不会接触到一些“非主流”信息,甚至焦虑孩子“变坏”。作为家长,我认为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
首先,我们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代际审美密码的错位。我们脱口而出的“不良少女”评价,可能是携带着家长这一辈人的文化基因。紫色头发在我们的审美中很少出现,可能还联系着“叛逆”“古怪”等负面形象。但在当前年轻一代的文化词典里,它可能代表着“创造力”“个性宣言”“梦幻”等。时代的“个性标签”不断迭代更新,所以,当我们用自己的审美方式去评价孩子的选择时,信息已经错位了。并且,在还不知道孩子内心想法时就给出评论,更容易伤害亲子关系。
其次,我们容易陷入好心办“坏事”的表达“陷阱”。那句“像不良少女”的潜台词,其实是“我害怕你受伤害”。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当我们感觉到自己或重要的人可能遭遇风险时,大脑会触发“战斗或逃跑”反应,这时候理性脑区暂时关闭,我们要么选择攻击这个风险,要么选择跑开,远离危险。就像突然看到孩子靠近火堆,我们本能地会呵斥他而非解释。当我们认为孩子可能会被“紫发”伤害时,便会选择攻击,攻击“紫发”不好,希望让孩子看到危险而远离。
这个过程确实很考验家长,因为我们带着满满的爱,希望保护孩子。虽然爱的方式让孩子难过了,但你事后能够觉察到“话到嘴边变了味”,已经是很好的改变的起点。
二、成长的双向奔赴,让爱真实可见
48小时黄金修复期
面对孩子的伤心,我们首先需要及时修复,可以选个孩子放松的时间,准备一些她喜欢的水果,用平和的语气表达歉意。可以这样说:“那天妈妈的话有点武断了(行为)+让你难过了(理解对方感受)+其实我是担心化学剂伤头发(动机)+要一起研究护发攻略吗(行动)?”表达歉意和修复关系是核心目的,所以,这个阶段我们的语气和动作需要多一些真诚。
建立“审美翻译器”
这一次的矛盾主要来源于我们和孩子对“紫发”的不同认知,所以建立“审美翻译器”是很重要的。在面对不同事物时,我们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听听她的想法。例如,好奇提问:“这个紫色让我想起薰衣草田,你选它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还可以一起浏览染发作品,了解当前的染发技术。当你了解了孩子内心的想法后,也许焦虑感就会降低很多。
学习情绪缓冲技巧
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因为担心孩子,焦虑情绪让我们习惯性地说一些“狠话”。所以,下次情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让情绪缓冲一下。
深呼吸技术:感觉话要脱口而出时,舌尖抵住上颚,默数5秒。
代替句式:“这个变化真大胆!妈妈需要适应下,我们先聊聊其他的。”
书面沟通:难以当面表达时,用便笺写下“今晚8点,想听听你的染发故事”。
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在“狠话”出口前,先“冷却”自己,只有情绪平和了,我们才能更合理地表达关心。
定期关系体检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是表达方式的调整,还需用积极感受来维系,我们可以每周设立20分钟“咖啡时间”,轮流分享新鲜见闻;制作“情感温度计”,用不同颜色的贴纸标记沟通质量;定期反思亲子关系,甚至建立一些共同的爱好和活动,都会让关系更紧密。
亲爱的家长,当我们学会用孩子的光谱看世界,那些曾让我们惊慌的颜色,都将化作彼此理解的“彩虹桥”。请相信,当你开始练习“翻译”青春期的独特语言,孩子也会悄悄学习理解父母的关爱密码。希望你和女儿在这次“紫发事件”后,能共同绘制出比彩虹更绚丽的沟通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