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1期(总第4046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清明时节话清明
陈裕
【读书】《教育导报》2025年第31期(总第4046期) 导报四版

《清明》

张勃  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ISBN:9787201129938

中国的节日众多,每一个节日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清明节蕴含的文化特征尤其明显,张勃所著的《清明(节日里的中国)》一书就是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佳作。

本书用12个篇章对清明节的起源、发展、节俗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作者以学者视角系统梳理清明节的演变脉络,从先秦时期至现代的节日流变中阐释清明的文化内核。书中以故事形式挖掘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回望古人的礼义教化,不仅还原了寒食禁火到全民祭扫的制度变迁,更结合诗词、民俗、农事等多元维度,呈现清明作为“节气”与“节日”的双重属性。通过历史文献与民间传说的互证,揭示了清明如何从自然时序演变为承载生死哲思的文化符号。

作者对于清明的诠释中,既有“清明节是个不能不快乐的日子”的春光明媚,也有“清明节又是个不能不伤情的日子”的生命哲思。书中,作者将祭祖的悲情与踏青的生机并举,提出了清明是“生者对逝者的追忆”与“对生命循环的礼赞”。这种“向死而生”的智慧,在扫墓与春游的仪式对比中尤为凸显——人们既在墓碑前体悟生命无常,又在自然复苏中感受希望。书中引用欧阳修的“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与张继的“清明几处有新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死辩证的文学表达。

作者对于节俗的记述考证了诸多文献,并用散文的笔法还原清明习俗的鲜活场景。诸如扫墓的庄重、插柳的希冀、蹴鞠的欢腾,这些颇具画面感的倾情描述提点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感表达。而像清明粥、青团等食俗被赋予“祈盼丰收”的象征,体现着餐桌上的生活美学,特别是寒食传统与当代健康饮食观的介绍,无疑是一场跨时空对话。

最为吸引人的是书中的60余幅古画插图,如《清明上河图》局部等,作者用文字叙述结合一幅幅古画的细致描绘,让清明的悠长历史和丰富民俗变得可信、可感,将踏青赏春的意境视觉化,呼应“梨花风起正清明”的诗性描写。

本书也可视为民俗学著作,其对农事历法、诗词典故的考据严谨如戴柳习俗的起源等都有证可查,虽对普通读者稍显艰涩之感,但作为普及性读物,体现着应有的知识密度。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作者采用散文化的叙述格调,让每个篇章更具温度化的抒情,如对“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当代诠释,具象阐述清明所代表的现实意义,引发读者对亲情、记忆的共鸣。

作者对于清明的解读显然超越了节日介绍的层面,把传统文化的重构置设于前,进而叩问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守护“祭祖追思”的精神内核。而作者关于生命哲思的深度探寻,通过“将死亡置于春光中”的独特视角,为现代人的精神层面提供生死价值的参考。

作者张勃以学术功底与人文情怀,将清明塑造成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清明的节日指南,更是一次追溯历史的文化回望,揭示出清洁明净的生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