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1期(总第404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通江县优化体育活动时间、空间和资源
课间“加时” 快乐“翻倍”
《教育导报》2025年第31期(总第4046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讯(周福林)左边是呼啦圈聚集地、右边是乒乓球爱好区、中间是篮球竞技场……日前,上午课间操后,通江县广纳镇石庙小学的操场上,学生们开始热火朝天地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我们打破以前的‘大锅饭’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划定运动区域,让他们随心而动。”谈到这一小小的改革带来的变化,石庙小学校长刘孟林很感慨。

在通江县,像石庙小学这样为满足学生体育活动2小时而进行改革的学校不在少数。为破解城区学校场地的限制,通江六小、县实验小学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金边银角”,在围墙上、花坛中间空地上、操场边缘增加体育设施设备。据初步统计,新学期以来,全县学校安装挂壁篮球筐120个、增设乒乓球台300张、加装单双杠40副,让学生走出教室就可以锻炼。

“现在课间时间多了,我可以和小伙伴做游戏、跳皮筋啦。”通江五小、诺水河小学等学校延长课间到15分钟、大课间到40分钟的做法深受学生欢迎。通江七小、新场小学在延长课间时长的基础上,还推出一系列“硬”措施,严禁挤占体育课时间,将“教师拖堂”纳入师德考核,优化作业管理,全力保障体育活动时间。

“伸臂、迎球、引球、缓冲、护球。”这学期,喜欢打篮球的通江三中数学教师王斐然还兼职了课间学生篮球兴趣小组的教练。像王斐然这样的兼职体育教师不止一个,为满足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通江县创新“教师+”模式,从教师兴趣出发,依托县级指导、学区联合、校本研修对全县400名非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积极发挥教师特长,引导师生参与运动。

与此同时,通江县还深入挖掘传统项目潜能。遍布李先念红军小学校园各个角落的20余处彩色格子阵,成了全校学生最热门的“打卡地”,铁溪小学的“2 .0版本”竹竿舞、三合小学迭代升级的“花式”毽子让传统项目迸发新活力,体育活动“大变样”,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父母那个年代的运动方式。

通江县还积极探索户外体育活动,将体育活动与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研学旅行有机融合。

“我们构建了月月有联赛、校校有队伍、人人有特长的体育育人生态,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江县教育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文表示,将持续加强督导评估,深化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打造“一校多品”“全域开花”特色,以矩阵式发展提升体育工作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