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8期(总第4053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人工智能时代,阅读要彰显“人”的价值
■鲁磊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5年第38期(总第4053期) 导报一版

当信息的浪潮滚滚而来,当AI能快速便捷地抓取任何想要的信息,我们似乎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阅读危机。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飞速发展和短视频流行的时代,青少年应该怎样阅读?

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认为强势媒介能以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塑造文化特征和文化精神。

工业时代,印刷品广泛传播,公众话语具有严肃性、逻辑性和理性。而在视频时代,娱乐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潮流,导致公众话语失去严肃性和深度。当下,大语言模型以“算”而非以“思”的方式,构建起“信息投喂”的舒适圈,让阅读异化为被动的信息接收,人类主动思考的能力正在“驯化”中被悄悄瓦解。

在符号学定义中,写作者通过“编码”,将一个个语言符号按规则排列组合构成文本,记录和传递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文化。从这个角度看,大量阅读文本能够帮助我们锻炼“解码”能力。

阅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我们不会满足于“荒诞哲学”的概念标签,而是跟随作者的逻辑链条,在“推石上山”的隐喻中思索人类存在的本质;阅读《论语》,我们能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中触摸到跨越千年的伦理之光;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双腿瘫痪后生命的震颤与重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如同在思维的岩层中开凿隧道,每一次对文本的追问、每一次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都是对被算法“驯化”的抵抗。

当机器用“关键词匹配”生成速朽的信息快餐,人类却能通过深度阅读培育出“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深刻化”的思维能力,这正是 AI无法企及的认知高度。 AI在“效率至上”的赛道上狂飙,人类却能通过阅读守住“意义”,在算法无法计算的价值维度上,书写属于人类文明的精神史诗。

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既是成长之道,也暗合了阅读之理:“学”是前提,“问”“思”“辨”是关键,“行”是具体实践。

小说《白鹿原》中,大学者朱先生曾向黑娃传授读书之道,认为他把念过的书能用上十之一二,就是很了不得的人了,读多了反而累人。这并非是让黑娃放弃读书,而是提醒他读书要注重理解和实践,不要一味追求数量,要将书中的道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抗人工智能,而是在人机共生的新语境下重构“人”的价值坐标。我们不妨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技术的馈赠:用电子阅读器携带万卷经典,让碎片时间成为深度阅读的“游击战”阵地;借助知识图谱工具梳理文本脉络,为思维的探险提供“数字指南针”。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守护阅读的“神圣时刻”——在某个静谧的夜晚,关掉手机,翻开一本纸质书,让墨香与文字共同编织一场对抗信息喧嚣的精神仪式。

《庄子》中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AI或许能生成千万篇文字,但永远无法理解“僧敲月下门”中“敲”字的千锤百炼;机器可以分析情感文本的词频分布,却永远不懂“十年生死两茫茫”背后的血泪深情。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人在算法的浪潮中始终站立成“思考的芦苇”——我们阅读,以对思维纵深的挖掘、对价值内核的坚守、对生命体验的共情,彰显着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人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