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 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教育领域,倒逼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成都市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先后出台《成都市教育局关于遴选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的通知》《成都市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两份文件,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应用、融合,并取得一定成效,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应用创新呈现蓬勃生机。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应用创新
1 . AI助力精准教学与思维培养
在数学、物理课堂上,教师利用AI智能教学系统,实时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能够精准定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进行精准教学。例如,在高中数学课上,教师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为每位学生定制个性化错题并多方位关联易错知识点,帮助学生积极拓展,形成思维闭环,成功将数学错题讲评从传统的“一刀切”转变为灵活的“千人千面”,实现了数学作业讲评的智能突围。初中物理课上,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根据学生薄弱点实时生成分层练习题,通过分析班级作业高频错题,自动生成“靶向讲评”教案,让物理错题成功“说话”,并借助 AI使物理模型“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构建高阶思维。
2 . AI拓展阅读与写作空间
语文课堂上, AI技术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和写作辅助工具。比如学校引入智能阅读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适合的书籍和文章进行阅读。平台还能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和反馈,推荐书籍和资料,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清单。写作教学方面, AI写作助手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语法检查、词汇替换、文章润色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和质量。在语文课《赵州桥》上,教师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利用 AI生成不同历史时期赵州桥的虚拟修复场景,给予学生对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另一种理解。
3 . AI提升语言类学习体验
在英语教学中, AI技术为学生创造了沉浸式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利用智能语音评测系统,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和发音纠正。系统实时分析学生的发音准确度、语调、语速等,并给出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同时,AI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如英语电影、歌曲、新闻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英语水平。而在一节小学音乐课上,通过数字音乐节奏训练软件、 AI音准测试软件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演示、讲解、聆听、模唱、观察、思考、创编、表演等,丰富了课堂内容,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 AI激发探索与创新精神
实验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AI技术为科学实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科学课堂上,教师利用 AI模拟实验平台,让学生进行虚拟实验。学生调整实验参数、观察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科学原理。此外, AI还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工具和方法,如数据分析软件、科学模型构建工具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如, AR太空课打破传统课堂模式,通过虚实融合重构场景,助力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构建空间认知与科学思维,并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热情。
5 . AI促进“三师”协同育人
在三年级数学课《归一问题》上,教师用智慧手写板展示学生思维可视化进程,并设计 DeepSeek、机器人与孩子共同完成趣味数学任务,实现“人师—机师— AI”协同育人,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用人工智能助力学生思维发展。初中 AI音乐课上,教师通过体态律动培养空间思维,借助 AI数字人技术实现诗词韵律的可视化呈现,构建跨学科知识网络。音乐课不仅传授知识,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思想和实践相结合,让音乐成为每个孩子的朋友。“人师— AI—数字人”,让音乐课个性与创新齐飞,润人润心。
二、人工智能教学应用纠偏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教学形态,但“技术狂欢”的背后,我们要注意一些错误的倾向、需要克服的问题。
1 .警惕陷入“为 AI而 AI”的形式陷阱
部分学校将 AI简单等同于教学效率工具,陷入“技术炫技”误区。例如,备课环节机械使用 AI生成教案、PPT,导致教学设计同质化,忽视学情分析与教学创新;评价环节过度依赖智能批改系统,将作文情感分析简化为关键词匹配,忽略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与思想深度;课堂管理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测学生微表情,以“专注度评分”替代师生情感互动,加剧教育异化;为了时髦在教学环节中加入一点可有可无的 AI元素,实际效用为零。
2 .技术的浅层应用阻碍教育模式革新
目前,多数 AI教育实践停留在“点状改良”,未触及根本性变革。如应用场景碎片化, AI仅用于作业批改、知识点推送等单一环节,未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系统整合。用虚拟实验替代真实探究实验,学生失去动手操作与试错机会,违背具身认知规律。教师角色边缘化, AI接管知识传授任务后,部分教师退化为“技术监督员”,从而忽略了育人的主责主业。
3 .师生发展的能力焦虑与技术依
赖并存
师生群体面临“本领恐慌”与“工具依赖”的双重困境。一些教师利用AI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不足,难以将技术融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AI自动生成教案导致的思维惰性,也让教学设计陷入“技术模板化”窠臼。写作课上, AI的惊人本领让人类相形见绌,使学生找不到写作自信与创作的意义。
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未来愿景
将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升为“教育生态重构者”,探索“以智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的实践路径,未来,成都市将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撬动课堂变革,推动基础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迁。
1 .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生态
按照规划,到2027年,成都市将形成“教育需求→创新应用”的转化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例如,建设应用场景资源库,汇聚各学科的应用场景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提升教师的AI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批“种子教师”。
2 .实现教育个性化与精准化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可能构建“一生一档”的教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各学科的学习轨迹与成长成果。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精准识别其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维度的发展水平,可以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提供针对性的反馈与指导,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
3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评价体系,可以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各学科学习表现、创新能力、实践操作等维度的全面跟踪;教师专业画像,可以评估教师在 AI技术应用、跨学科教学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人工智能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超级工具”,而是培养“驾驭技术的完整的人”,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的灵性。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颠覆者”,而是“唤醒者”;它唤醒的不仅是课堂活力,更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与超越。未来,我们要以“高位谋划、低位深耕”的姿态,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教育创新的催化剂,在探索中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与技术的工具性之间的动态平衡。牢记育人初心,在技术浪潮中守护教育本质,实现“智能”与“温度”的共生。
(作者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