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开放展示活动在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举行,5所学校的教师以跨学科展示课的形式呈现了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其中,成都市实验小学和成都市树德中学教师执教的两节艺术学科展示课上,教师启发学生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探寻文化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为技术赋能美育提供了范例。
美术课:寻美姓氏,系好人生的扣子
“在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了解了姓氏的相关知识,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寻找藏在姓氏中的美。”上课伊始,成都市实验小学美术教师李子夷以自己的姓氏为例,将书本和笔作为“李”字的结构元素和笔画,并提炼出“知识渊博、画艺精湛”作为自己的“关键词”。她告诉大家:“我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传递知识与美的美术老师,所以,我用书和画笔构成了‘李’字,这就是藏在我姓氏中的精神图腾。”
在李子夷的引导下,学生提炼出形容自己的关键词,他们运用 AI绘图工具,把关键词转化为美术图形,初步制作出姓氏纽扣文创的图案。随后,李子夷展示了3类字体设计,并组织小组讨论:“请大家仔细观察,哪些字用到了同一种方法,和同学讨论分类依据是什么。”学生们归纳出图像填充法、笔画替代法、字体拟人法3种字体设计方法。
“如何让 AI更懂我们呢?”李子夷向学生分享了“指令三步法”,即“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怎么做”,让学生明白“表达的力量”与创作逻辑。
如何设计一枚独一无二的纽扣?只见同学们在平板电脑上剪裁图片,用“指令三步法”设计或不借助 AI、用画笔绘图。“文创导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罗东来与“学生小老师”、五年级2班学生曾与之则带领大家把设计变为真正的文创作品,通过上传3 D打印机、微调等步骤,一枚枚立体、精致的纽扣诞生了。
“我姓牟,想当一名生物学家,所以,我的姓氏纽扣有虫子、捕虫网、显微镜等元素。……”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展示创作背后的精神内涵和个人理想。李子夷及时总结:“这枚小小的纽扣连接了历史与未来,我们要走好人生路,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音乐课:编创旋律,乐享古韵新声
美妙的歌声在教室响起,这是成都市树德中学音乐教师谷雨在演唱《关雎》《江畔独步寻花》。这两首歌是音乐和诗歌高度融合的艺术歌曲。
明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后,谷雨播放了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我在德国留学期间,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意用音乐的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大江东去》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广州起义失败后,我开启了‘亡命乐坛’的生活……”由 AI生成的《大江东去》作曲家“青主”在视频中娓娓道来,把学生拉到了近百年前的峥嵘岁月。
汉语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汉语的语调、语速、重音能分别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关联起来,中国作曲家创作时会充分考虑汉语的音乐性和节奏性。谷雨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卷起千堆雪”时用心感受,引发思考:“大家发现没有,我们朗读的节奏、旋律和‘青主’的演唱如出一辙。”
谷雨接着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让学生体会诗作中蕴含的孤单、静谧的意境,启发学生根据其中“举头”“低头”等方向性的字词,预设旋律的“上行”或“下行”走向。伴随着赵季平的歌曲《静夜思》的旋律,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词曲共生”的艺术境界。
这时,谷雨展示了 AI生成的《静夜思》乐谱,当 AI歌手的声音响起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这段略显别致的旋律,与诗歌原本的静谧意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谷雨说:“我们可以根据掌握的方法对 AI作曲成果进行优化,让它更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情感。”
课堂最后,谷雨就“如何看待 AI与音乐的融合”提出看法:“ AI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当作曲家的乐趣。但只有学会用耳朵分辨音乐的情绪密码,用乐理知识搭建创作骨架, AI才能真正把我们的灵感转化为‘有呼吸’的旋律。”
评课:立德树人中的融合之美
课后,李子夷说,五年级的学生已拥有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义内涵的语文基础,具备运用色彩搭配等美术语言增强设计表现力的能力,初步了解图像识别、生成算法等人工智能概念。这节课是一节融合语文、美术与 AI技术的跨学科课。
“课堂实现了从文化认知到创意表达的完整闭环,学生在体验中传承文化、养成品德。下一步,我将关注设计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更多分层辅导;继续优化时间分配,确保每位学生完成基础操作,从而优化课堂设计。”李子夷说。
成都市教科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辜敏点评道:“李子夷的课用 AI将抽象的家风转化为可视化的符号。通过创意实践,引导学生用画笔和电脑两种不同的工具来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启发他们牢记姓氏是中国人的根与脉。”
谷雨执教的是高一年级。她认为,高一的学生抽象思维逐步成熟,对 AI技术兴趣浓厚,但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文化内涵与“词曲共生”的审美逻辑缺乏深度理解。他们具备古诗词的赏析基础,能感知诗词意境,但对诗词音律与音乐要素的关联性认知模糊。“因此,我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节奏、重音与语调,使用 AI作曲工具为《静夜思》等经典作品谱曲,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诗词音律与音乐的逻辑关联,辩证看待科技对传统艺术的赋能与局限。”谷雨说。
四川音乐学院教师韦思铭评价道:“谷雨把音乐和文学作品巧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跨学科的融合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彰显了守教学之正、创赋能之新的使命担当。”
成都市实验小学学生展示姓氏字体纽扣文创设计。(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