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如何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依托数字学校平台,设计并打造国学课程体系,探索出一条将传统文化以数字化表达的有效路径。课程借助体系化主题序列、文化性时节脉络、生活化课程理念、数字型公益平台、优秀师资队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播种于学生心间。
一、构建序列化课程体系,深挖天府文化宝藏
依托区域丰富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政治等素材,我们通过专题化课程设计、结构性知识建构、情境化教学实施,构建出序列化课程体系。
“四川文化名人”课程将落下闳、文翁、司马相如、扬雄、苏轼、常璩、陈寿、秦九韶、刘沅等20余位文化名人“请”进课堂,讲述名人的生平事迹、文化成就及其在四川留下的足迹和故事,让学生具身感受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气质,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天府名胜古迹”课程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宏伟的乐山大佛,从神秘的三星堆遗址到秀丽的峨眉山风光,从武侯祠到杜甫草堂,从望丛祠到升庵祠,从罨画池到望江楼。课程借助图片、视频、3 D动画、 AI立体场景及实地讲解等方式,依托数字化信息,解读每一处名胜古迹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迹的建造故事、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变迁。
“成都街巷史话”课程聚焦宽窄巷子、锦里古街等古老街巷。这些街巷作为城市的脉络,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教师用志书资料、历史影像、名家作品呈现街巷的由来、曾经的繁华以及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带领学生走入时光隧道,领略岁月沉淀的文化韵味。
“四川非遗课表”课程引入蜀锦蜀绣、川剧绝活、舞狮火龙、竹编草编、潮扇龚扇、成都糖画等非遗项目,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并展示作品,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以传统文化丰富生活。课程特邀众多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让学生在掌握制作技艺的同时,深刻体会非遗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价值。
课程还开设了“华夏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将地方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启发学生开阔胸襟、拓宽视野,激发深厚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时节化课程脉络,让传统与自然节律融合
数智国学课的另一特点:将课程与时令节气相结合,因时因事因需,打造别具一格的时节化课程。
节气课程对节气由来、习俗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进行教学。如春分时节,利用民俗活动数字孪生的三维扫描和动作捕捉技术,还原已失传的节气仪式,让学生具身了解相关常识,并亲自参与作物种植,体验播种的乐趣。在清明、重阳等时节,引领学生参与扫墓祭祖、踏青、登高、敬老等活动,培养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的关怀之情。
此外,在暑假、寒假特别开设消夏、冬藏体验课程。夏季,带领学生学习制作传统消暑美食,如凉虾、冰粉等。学生通过学习领略古人的消夏雅事与雅致情怀,学习诸如篆刻、剪纸、刺绣等民俗手艺,探寻兴趣,涵养情怀,以清静心体会夏之清凉。冬季课程除制作四川年俗美食外,还系统挖掘春节申遗成功背后的文化积淀,开发出包括团圆守岁、元宵赏灯、春节出游等系列课程。
学生通过对节令习俗等传统技艺的学习,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课程还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承,如通过智能文创编程、智慧文旅节气活动、节气消费智能预测等方式设计区域春节文化旅游品牌,探索不同区域春节旅游背后的文化支撑力。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习得传统技艺的同时,更为区域发展与个人成长奠定文化基础。
三、传播生活化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国学课必须将传统文化具化于日常生活中,寻找“活”的土壤,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文化感知力。
我们开设系列“传统美食制作”“传统器物设计”等课程,将课程落实到具体的衣食住行中,让学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提升生活能力,同时激发其热爱生活的兴趣,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设计“博物馆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博物馆特色,学会查找资料,结合博物馆特征制定目标,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旅游攻略。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导览与沉浸式体验、数字博物馆等智能方式沉浸式参观,在参观后,用 AI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参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与文化的理解。输入与输出结合的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厚积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文化感知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注重学生的审美力提升与创造力培养。传统工艺课程设计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剪窗花、写春联等活动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以及基本技巧的讲解,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力与亲切感。同时带领学生们拿起剪刀和红纸,学习剪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如结合新年生肖创意剪出的“福”字,并引导他们使用网络工艺模拟与教学,传统绘画与设计辅助为传统文化融入新的元素,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美好生活建构力。
四、形成公益性课程模式,优质资源惠及全域学生
公益性课程模式是成都数字学校国学课程的重要特点。课程集聚全域名校名师,借助成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专业力量,依托体系化磨课教研机制,打造集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为一体的优质课程资源,针对全域学生免费直播、回放,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已形成一支集专业素养、文化积淀为一体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并制定磨课交流机制,团队系统研发课程序列。在日常授课中形成集“教研员—磨课教师—授课教师”为纵轴、全体授课教师智慧共享为线性辐射的全面参与教研模式,以充分保障课程品质。
在学期内,国学课通过前端学校课堂授课的方式,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
周末和节假日,国学课以直播授课的方式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学生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能随时随地随堂参与到课程中。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学生受益。
成都数字学校国学课举办以来,得到课程受众广泛认可。学生增长了知识、见识,提高了综合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自觉承担起历史文化的传播使命,加入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行列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域探索研究——以巴蜀文化为例”(202416270008 B)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