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29期(总第316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教”到“育” 高质量课堂如何创建?
■本报记者 杜蕾
《教育导报》2018年第29期(总第3166期) 导报三版
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六届高质量课堂展示活动暨实验区联席会议在成都市武侯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带来了多个学科的公开课展示,研究学科的育人功能,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高质量的课堂有哪些要素,如何为学生提供一节高品质的课堂,实现学科从“教”到“育”的转变?记者旁听了小学学段语文学科课堂,看老师们如何反映自己对高质量课堂的理解。

“问题化”“情景化”,把知识转化为认知和素养

“高质量的语文课堂,应该实现从语文教学向语文教育的转变,深入挖掘语文课堂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员梁丽文认为,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育”指向学生长期、未来的储备,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储备,更是语文学习实践经验和素养的储备。

这样的变化要怎么反映在课堂上?

“问题化”和“情境化”是各堂展示课上,老师们力求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认知和素养采取较多的方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欧洲新城经纬小学校教师陈春蕾执教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核心问题——“作者采用哪些手法体现了船长的哪些性格特点?”基于这一问题,他采取各种阅读策略,带领学生逐步把文本进行比较、分析、评价。

例如,让不同学生分析船长这句:“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3名学生先后分析出其考虑周全、舍己救人等性格特点。再如引导学生抓住“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像疯了似的”等语句,感受危急混乱的场面,反衬出船长的“镇定自若”,既借助语言领悟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又对语言材料有了深刻的理解。

“课堂教学要改变,首先是对知识技能学习的改变,让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从对词句的认知变为探究和使用。”梁丽文认为,“问题化”有助于引领学生从一般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而深度阅读一般有两个维度,一是文学性阅读,通过比较、分析、评价、赏析对文本进行解读,另一个方向是应用型阅读,即阅读材料的运用、整合以及如何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梁丽文看来,当前语文课堂多是文学性阅读,应用型阅读呈现较少,值得反思。浙江省绍兴市群贤小学教师朱建丽在课堂中设计了对比阅读环节,梁丽文认为,这实践了应用型阅读,但由于课堂环节过多,这一项被“淹没”。她建议,老师在课堂上增加对比阅读的时间,更多引领学生运用方法,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情境化”即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对于情感意蕴丰厚的文本,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实现共鸣。

在情境创设上,老师们颇花了些心思。《“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堂上,播放了邮船遇难沉没的录像片段,以逼真的影音效果营造了混乱、危急的氛围,充分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同时,不断分角色朗读、对话来进入情境,每一次朗读,老师都会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展现“现场的紧迫”到船长的淡定坚毅,再配上深沉悲壮的音乐,可以说每一次朗读的增量,都带来情感的提升。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鹤洞小学教师卢琳执教的《迟到》一课,让学生通过“内心补白”的方式,描绘作者的内心想法,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之中,把心中所思所感以个性化语言表达,并引导学生除了感受到父亲的爱之外,还要在面对错误时,学会反省、改正,体现了在理解、感悟之上的运用。

学会“放”与“收”,让课堂重心下移

“高质量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必须是看得见学生学习过程,看得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在促进他的发展和成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甘雪梅说。

如何才能看得见学生学习过程?与会专家均认为,课堂重心必须下移。

“课堂是解决学生困惑的地方。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吸收不进去也没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颖东博士谈到,要还给学生时间、空间,设计有效的活动,让学生能自主地活动。这过程中,老师如何把握对学生不断地“放”与“收”,非常关键。

福建省石狮市新湖中心小学教师庄明雅,为二年级学生带来了《雾》的课堂。面对低年段的学生,庄老师让他们进行合作,引导大家抓住雾“淘气”、雾把什么“藏”了起来等问题,通过想象,采用不同的形式边朗读边表演。同时,鼓励一旁听的学生站起来谈谈对他人表演朗读的看法,是否表现出了文中“雾”的样子。

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和调动,孩子们越来越活跃,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演绎方式。在庄老师范读时,有学生还举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老师应该把“什么都看不见了”读轻声些,更能展现雾淘气又神秘的形象。

杨颖东认为,面对低年段的孩子,庄明雅运用了适当的“放牧”,大胆给予了学生空间、时间活动,从细节中营造了真诚平等的氛围,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小组合作是不少老师实践课堂重心下移的主要方式之一。梁丽文认为,要达到深度学习,只靠几个孩子“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好的做法。但现在一些课堂上的小组学习,还停留在交流阶段,并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如何让全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必须要有任务驱动,学生角色分工并进行汇报展示。”梁丽文说。

在《迟到》一文的课堂上,卢琳以学习单的方式给小组合作提出任务,即探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的变化。学生可以采用老师在此之前教授的方法找关键词概括原因,并在学习单上写出依据。以学习单为依托,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找到多个关键词探寻原因,形成展示结果并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余组员补充说明。在老师引导大家系统梳理分析文章后,各小组再次拿回学习单,根据得到的启发和思考进行修正,最终通过比较并发现差异,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细节,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每个学生均参与其中。

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仅需要在活动安排、教学策略上精心设计,还需要重点在教学目标上做文章。在杨颖东看来,一个高质量的课堂一定是方向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活动、策略都是服务于目标的。找到了教学目标,这堂课实施起来才会轻松,活动也才会有针对性。”

目标怎样明确?杨颖东认为,教师要从育人目标的高度思考和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清楚自己教的学段内容,应对小学段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有系统认识,才可能在每一节课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