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教育何为”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础教育作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成都市大邑县作为“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坚持以评价改革为抓手,发掘乡村学校办学优势,补齐乡村学校发展短板,努力建设“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学校,走出了一条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立足乡村乡校,编制“接地气”的区域标准。一个可以参照的指标体系,以及通过指标体系形成的对新时代乡村学校新样态基本特征的详细描述,对办学实践才更具有指导意义。为了编制好这一“标准”,大邑县组织30多位教育专家、优秀校长、名优教师,召开了10余次专题研讨会,研究国家和地方关于学校建设相关标准和要求,找准政策依据;对全县16所乡村样本学校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找优势、寻短板,找准现实依据;对全国各地优秀乡村学校发展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寻找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般规律。历时半年,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一套立足乡村资源、凸显乡村特色、针对性强、“接地气”的区域“标准”——《大邑县美丽而有温度的乡村学校建设标准》,涉及8大类目、100条指导意见。这一“标准”,既是“评标”,更是“建标”,以评促变、以评促管,对于转变全县乡村学校办学观念,提高校长治理能力,推动区域乡村学校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于诊断咨询,实施“有温度”的现场评估。大邑县“以评促建”办学评价,坚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原则,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变革入手,以改进和建设为目标,将评价与咨询、评价与改进有机结合,以评启思、以评促改。首先由学校对照“建设标准”,对办学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从办学者自身角度对学校当下发展状况进行详尽的盘点与检视,重新审视学校办学历程、办学行为、办学成果,形成《学校办学质量自评报告》。然后由教育部门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组成包括理论专家、一线知名校长、教育媒体人在内的6个专家组,走进办学实地,通过专题汇报、师生访谈、课堂教学诊断、现场对话等方式对全县20多所乡村学校实施现场评价。最后由专家组集体研讨后,形成具有诊断、评价功能的《学校办学专家咨询报告》,帮助乡村学校发掘自身的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增强乡村学校办学自信,指出后续发展方向,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并持续跟踪指导。这样的现场评价,强调“评”“建”融合,重教育现场、重诊断咨询,受到学校的广泛欢迎。
突出评建结合,确保“有始终”的规划建设。有了“评”的基础,“建”就有了方向和依据。大邑县在乡村学校“评”与“建”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链接点——“学校建设规划”的编制。一是学校参照《专家评估咨询报告》,客观分析校情,找准发展方向与目标,确定学校发展的增长点、创新点和突破点,以及为实现目标拟采取的措施方法和需要投入的资源等,编制完成学校5年发展规划。同时,组织专家组对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改进意见。二是聘请专业机构与学校合作,在充分尊重学校发展愿景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规划中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开展可视化形象设计。三是将发展规划细化为年度计划,分解为具体目标,实施目标管理。针对乡村学校建设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改革举措,采取“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农村”等形式组建14个区域教育联盟,实施专项支持帮扶。四是对“学校建设规划”的编修开展专项审批。由此在评建之间形成完整闭环,以评促建,以建提质,确保“学校建设规划”有始有终,推动区域乡村学校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4所乡村学校被评为“巴蜀美丽乡村学校”,2所学校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温馨学校”,17所乡村学校被评为成都市“新优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