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92期(总第398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敢“破”善“立”激“活”
——眉山市洪雅县推进学区制改革观察
本报记者 鲁磊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区域篇《教育导报》2024年第92期(总第3987期) 导报一版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区域篇】

洪雅县实验中学教师刘睿曾经有个“心病”,从1994年评聘二级教师以来,由于工作岗位调整、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和职称比例等问题,他一直没有机会竞聘一级教师。

2021年,洪雅县推进学区制改革,将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划分为江北、江南、柳江3个学区。去年以来,该县在学区内统筹中高级职称指标,探索教师“岗编适度分离”,在学区内实施“跨校竞聘”。2023年9月,刘睿在学区内成功竞聘一级教师。

“推进学区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洪雅县教体局局长黎勇告诉记者,从解决师生关切的难点热点问题“破冰”,到朝着制约发展的政策性问题“发力”,洪雅县打破校园“围墙”,让城乡间教育资源要素充分流动起来。

政策有“堵点”,校际有“壁垒”

如何“破”?

从教34年来,刘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出色的教学能力,获得了师生、家长一致好评,但职称却总是“上不去”。

问题出在哪?刘睿长期任教于位于县城的洪雅中学和县实验中学。洪雅县人社局副局长张华俊表示,长期以来,教师职称“指标到校”且“教师只能在本单位参加竞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会出现不少城区学校“条件达标、没有名额”,不少农村学校“有名额,却无人条件达标”的问题,十分影响教师工作热情。

如何化解矛盾?去年以来,洪雅县在推进学区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县域统筹,人社部门核准职称指标总数,教体部门研判3年来各校职称竞聘情况,将学区内富余指标统筹到指标紧张的学校,实行学区内“跨校竞聘”,突破了只能在本单位竞聘中高级职称的限制。2024年,该县实现统筹中级指标9个,高级职称指标1个。

打破校际“壁垒”,关键要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洪雅县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而集中,南部瓦屋山区人口少而分散。这带来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按生师比核定教师编制,城区与乡村师资“旱涝不均”;二是城镇化加快背景下,固定的编制管理跟不上生源流动变化。

“如何把宝贵的编制资源用好?”洪雅县委编办副主任尹洪告诉记者,近年来,洪雅编制部门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的原则,为教育放权、赋能,建立完善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由教育部门提交用编计划,编制部门保障教师岗位“缺编即补”“满编运行”;同时,在学区内统一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岗位设置,打破学区内教师流动“壁垒”。

为什么要全力推进学区制改革?“破解人财物过于‘分散’的难题,打通资源要素流动‘梗阻’,全面激活学校办学活力,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黎勇介绍,3年来,洪雅县以教师编制、职称等关键因素为突破,在同一学区内实行教师调配、职称评聘、教育管理、经费调配、资产使用“五个统一”,有效打破了校际壁垒,推动了资源的充分流动和高效利用。

 

管理缺经验,学区难定位

如何“立”?

洪雅县柳江镇花溪中学校长李志勇还有另一个身份——柳江学区党委副书记。这学期,他的办公室“访客”络绎不绝,来访者多是同学区的小学校长,他们探讨的话题集中在“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的全面贯通”。

2021年4月,学区制改革试点率先在柳江学区推行,柳江学区统筹管理4个山区乡镇的8所中小学校。

为什么要在山区建学区?洪雅县的考量是:一是区域内学校发展水平相似;二是解决部分乡村学校课程开不齐的现实问题;三是区域内学校前期已经有交流合作的基础。

学区的成立,也给区内学校带来不少困惑和挑战。学区内学校的关系是什么?在学校和县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增加“学区”这样一级组织,是否会削弱两者之间的联系?

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洪雅县引导柳江学区探索“两个引领,实行共治”的管理方式:一是落实党建引领,成立学区党委,强化对学区的领导与管理;二是落实名师引领,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统一学区内教研活动。

花溪中学近年来以“奋进”校园文化凝聚师生,推动教师管理改革和课堂模式创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人数由2000年的400余人增长至目前的1440人,成为洪雅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李志勇说,作为学区示范引领学校,就是要把探索的经验辐射到周边学校,“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

3年来,柳江学区教师流动起来了,边远学校的课程开齐开好了,闲置设备器材充分利用起来了;统筹安排3名教师负责整个学区的财务工作,实现降本增效;通过学区集体教研、培训和竞赛,教师水平快速提升,2024年,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由学区成立前的13人增加到30人。

在洪雅县教育考试中心主任、县教体局分管人事工作的赵敏看来,洪雅的学区改革既强化引领、又充分放权,构建了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发展机制,取得显著成效。

校长“不容易”,教师“不愿意”

如何“活”?

去年11月,洪雅县江北学区实验小学骨干教师李琳虽然被遴选到较偏远的一所学校担任副校长,但每天往返于两所学校仅需半小时车程。通勤时间短了,她同时兼顾两所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乐此不疲。

李琳说,以往到其他学校工作,对教师来讲是一件“大事”。“要考虑住宿、通勤,还要考虑安顿家庭和孩子。”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于工作流动,最大的担忧是“没有归属感”“缺乏安全感”,这很大程度来源于远离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这与洪雅县教体局的调研结果相似:学校离城市(家庭)过远,老师不愿意;乡村学校师资配备不平衡,校长不容易。教师不愿意、校长不容易,又指向“学校课程开不齐,学生不乐意;办学质量不高,家长不满意。”

为此,洪雅县在划分学区时明确提出,要根据“地理位置,学校实际”原则,科学合理规划“三大学区”;同时,办好“三类学校”——家门口的幼儿园、向乡镇集中的小学、向中心城镇集中的初中。“教师既是教育发展中最核心的资源,更是鲜活的人,在改革中应充分考虑他们工作生活的便捷度、舒适度,考虑他们成长发展的需求。”黎勇说。

记者在洪雅采访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教师的精神状态,不论城区还是乡村的老师,都精神饱满、劲头十足。

正如眉山市教体局分管教师工作的副局长郝凌燕所说,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构建城乡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是等来的、靠来的,也不是一味靠投入‘补’出来的,而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内生动力,一起奋斗和创造,这是洪雅探索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