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95期(总第399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资源之“石” 攻思想之“玉”
■张学炬
《教育导报》2024年第95期(总第3990期) 导报三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道理要让学生信服,产生直抵人心的效果,就应挖掘好当地资源,既可亲、可爱,又能让人信服。中国地大物博,地域资源辽阔,既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又有多样的自然景观,都是讲好思政课的“佐料”,思政教师应善于“拿来”,用资源之“石”来攻学生思想之“玉”。

要挖掘好当地的人文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政课的讲授也是如此。一名思政课教师最好熟谙周围的人文资源:名人故事、历史掌故、学术成果、著名建筑、诗词文化、法院案例、感人肺腑的事件等,这些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搜集、归类、整理资料,放进“仓库”,贴上标签,能记的记住,不能记的保存好。至于挖掘方法,可以用文献查阅法、网络搜集法、现场调查法,尽量做到故事翔实、图文并茂。有些资源可能并不见经传,但只要教师换个角度看待,多花点心思,遇到合适的契机便可“点铁成金”。

要用好当地的自然景观。祖国的名山大川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等,都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好载体、好去处。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欣赏、实地参观,让他们在实地行走中真实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交流交谈中感悟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理;在对战争遗迹的展望凝视中,感受到新中国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要用好当地的数据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当前,建设好“大思政课”,应乘数字化“东风”,站稳思政小课堂、激活社会大课堂、搭建智慧大平台,全面发力,久久为功。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共产党为什么行,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讲道理,靠逻辑推理,往往会因为内容枯燥、概念烦琐,学生未必能听得进、记得住、学得好。如果用好数字化技术,用翔实的数据进行古今对比,用不断变化的建设成果做一个形象化的展示,用数据说话、让图片说明,便能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其中包含的道理、蕴含的规律,从而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如果把思政课比作是做饭给学生吃的话,资源只是“食材”,只是为把饭做好提供无限可能,关键是教师这个高明的“厨师”得用好食材,掌握了高超的“煎炒烹炸”的技艺才行。为此,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掌握好融合术。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体现了国家事权,为思政课教什么、如何教指明方向,是主“材”,要把握好。资源只是一种辅助,既要用到关键点、核心处,使之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又不能喧宾夺主。为此,要把握好火候,把握好时机,把握好比例。

要用好信息化技术。同样的资源,教师讲出来、用文字材料呈现出来,和用信息化技术播放出来,给学生的感觉大相径庭。因此,教师要做好展示。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历史事实,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出来,做到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可以产生直抵人心的效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巨大变化,涉及的材料多,就应用信息化的方式呈现。

要选好“小切口”。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能力、阅历有限,因此,用资源讲道理时,就应从他们的身边事说起,从他们感兴趣的小事说起,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说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共情、共鸣。有些资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为课程设计者,教师应从小处看,看在细微处、看在深刻处。

把思政课上好的注意事项虽然很多,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选好“米”很重要,是“首要一公里”。只有教师有资源利用意识、掌握资源利用方法、提高资源使用技巧,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含金量,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作者系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