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在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阅读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的“书香校园”蓬勃开展,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激励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涵养品格,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笔者认为,精心构建“书香校园”中的阅读场景,有助于营造“时时可读、处处可读”的“书香”氛围,让“书香”满“园”,更让“书香”满“心”。围绕阅读主体、阅读资源、阅读空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阅读场景的构建。
一、立足“大中小幼”,构建“阅读+思政”场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逻辑起点。基于书香校园建设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同质性,呈现出“共同体”特征,同时,在“书香宝宝、学龄儿童、青少年学生、学习型父母”的阅读群体成长发展路径与“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路径高度契合这个前提下,主体主导下的“阅读+思政”场景得以构建。
在这一场景下,系统层面,“书香校园”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不同特征,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整体推进,确保场景运行有序、高效、优化;内容层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为重点,整体构建思政教育及学生课内外阅读体系;实践层面,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协同作用,促进思政元素进入阅读场景,将全民阅读的深化过程转化为“三全育人”的推进过程,有效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的阅读育人机制。
二、整合阅读资源,构建“阅读+数字”场景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而在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要求中小学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特别提到,要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
“书香校园”建设中“阅读+数字”场景的架构表现在:一是阅读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数字阅读平台在为学生提供海量、即时、优质阅读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在阅读分发环节有效实现分层分级分类阅读;二是阅读资源的数字化交互,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使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相互转化成为现实,沉浸体验、人机交互等形式深入人心,有利于促进阅读场景多维融合,强化阅读资源对阅读者认知、行为的影响;三是阅读资源的数字化再现,基于手机阅读偏好的养成,听书、读书类 APP、短视频应运而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缩短了此类阅读资源的创建流程,学生能够在多感官互通的体验中深度感知阅读内容、重塑阅读行为。
三、突破阅读时空,构建“阅读+教育”场景
在未来,学校将从单纯的教学空间走向终身教育的“学习中心”。“书香校园”建设亦不能囿于图书馆、阅读角等场所,而应将学习空间升级改造为多维场景。构建“阅读+教育”场景,需要把握“时时处处阅读”和“均等充分阅读”两个原则。
达成“时时处处阅读”,不仅应在课堂这一阵地中充分融入阅读,还需有意识地将各类实体空间打造成课外阅读交互空间,培养学生的思辨、社交、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比如,融合校内学生公共活动区、休息区,打造开放式、互动式阅读空间;开发校内楼梯下方、拐角处、走廊、闲置校舍等利用率较低的空间,打造休闲阅读角;充分利用共享咖啡厅、日用品店等公共生活空间,打造以温馨、安静、慢节奏为特点的新型阅读空间。
达成“均等充分阅读”,则需正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全民阅读发展不平衡现状,以及不同学校、家庭之间的阅读引导差异化,并以此为据整合、优化阅读资源配置。比如,选书、荐书、列书单,不仅可以由语文教师、图书馆馆长完成,也可邀请校长、其他学科教师、校外专家学者、家长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通过提高学生接受度、认可度、喜爱度,提升阅读育人质效。再如,针对性地设置乡村少儿图书馆、草原书屋等主题阅读空间,或建设青少年阅读联盟、大中小学协同育人阅读平台等一体化阅读空间,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不均衡情况,实现阅读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