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1期(总第400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破“千人一面”困局 落实全面发展质量观
■巴中市巴州区第三小学校 辜鑫
学校管理《教育导报》2024年第111期(总第4006期) 导报三版

所谓全面发展质量观,就是要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观念,它决定着一所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教育的群体差异。学校是缩小教育群体差异的“微细胞”,全面发展质量观关系到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近日,四川省第四期小学卓越校长班第二次集中培训走进深圳和厦门,通过专家讲座、名校参访、深度研讨、对话交流等系列沉潜式研修,让我对学校树立并落实全面发展质量观、以“不一样”的改变成就“不一样”的学生等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新的思考。

一、聚焦“不一样”的个体,勾勒“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时代“育人图谱”

全面发展质量观首先就是要把育人质量指向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以儿童的视角去建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被“深情”看见,从而得到充分聚焦和全面积极发展。由于每一个儿童具有不同的天赋和个性特长,这就要求学校的“育人图谱”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尊重并回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让孩子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成为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关注的中心。

基于“不一样”的个体需求,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搭建育人主框架,构建了涵盖学生读书、唱歌、写字、品格、健体等全面素养的“育人图谱”。比如,在建设“全人”阅读这一育人图谱中,学校营造了满足儿童需求的“书吧文化”,为每班建立了“阳台书吧”。各班级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阅读喜好确定阅读主题,开展“献一本看百本”活动,每一名学生都是书吧主人,大家共同建设书吧、使用书吧,互相借阅喜爱的书籍。为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被看见、被发现、得展示,我们通过每月一交流、每学期一展示、每学年一次阅读艺术节,让全校学生人人上舞台、个个展精彩,使“工笔画”“大写意”变成了“实景图”和“群英谱”,让书香溢满校园。

二、对焦“不一样”的场域,多维度拓展“处处皆育人”的物理空间

校园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物理空间。可以说,学校的一室一景、一草一木均充满了教育意义。在集中研修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学校体育场整体建在顶楼,学校空间得到了最大化利用。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是一所建于城市绿洲上的新型学校,是一座真正属于儿童的微型城市、一片富有想象力的都市庭院。活动山谷、下沉院落、空中操场、开合教室、恒温泳池等场所,处处体现建筑为课程服务的办学理念,设计感十足,移步换景、处处育人。百年老校厦门市集美小学,岁月感厚重的校园释放出新时代的育人智慧——水塔改造的钟楼、曾经大咖云集的讲习堂,致敬了创办者陈嘉庚,也是对教育谱写时代新篇的美好答卷。过渡时期的厦门外国语附属小学,对环境的极致追求表达着绝不将就的态度,拾果园、梦想卡、梦想舞台……这些场域的精致设计饱含着对教育本真的叩问,也是用行动书写高质量教育的校本实践。

现实中,每一所学校处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一样的办学环境。特别是城市集中区的小学校,在既有办学条件不足的现实语境下,更需要将有限的物理空间进行拓展,让“处处皆是育人”真正得到充分展示。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占地面积不足10亩的袖珍学校,如何用好“弹丸之校”一直是我们思考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尝试多维度突破场地狭小瓶颈,充分利用校园每寸天地,让每个空间都发挥育人作用。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教学楼顶楼,开辟了楼顶乒乓球场地、楼顶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书法工作室、美术手工坊,学生有了更多的兴趣特长体验空间;充分利用楼道可用空间,设置了微科技馆,学生随时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科学小实验。这些“微空间”很快成为学生科学实验“大舞台”。同时,打破学校“围墙”,做好与社区的对接和协作,积极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实践,充分利用好学校周边育人场馆和阵地,不但拓展了学校育人空间,而且凝聚了“不一样”的育人场域的合力,发挥了“1+1>2”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建设“不一样”的课程,以“项目式跨学科融合”提升核心素养

课程是落实全面发展质量观的核心要素。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体现的是学校这一“生命集合体”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认知,是对学生“成长、成人、成事”的实践建构,是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的素养提升的持续进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要的就是通过学科整合、交叉融合课程教学,催生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灵光闪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构建项目式学习课程是重要的内容。所谓项目式学习,就是问题驱动、主题驱动、场域驱动,是靶向学生素养提升的综合性学习方案。项目式学习课程既是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也是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绝佳平台。基于跨界融合、理解本位、问题导向、真实表现、深度探究,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形成了18个成熟的项目式学习方案,让学生通过与自然、社会、自我的真实互动,展开深度探究,并获得学科理解或跨学科理解和表达,进而发展学科素养或跨学科素养。

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创新人才、拔尖人才的摇篮,构建“项目式跨学科融合”课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将通过构建项目式学习“课程超市”,创设集跨学科味、文化味、儿童味、生活味于一体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课程,采用“教师走班”与“学生走班”相结合,开设传统文化传承类、设计类、社会类、节日类等特色项目式学习课程,综合课程设计、教材研发、师资配备、评估监测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就是要通过“不一样”的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成就每一个“不一样”的学生,把全面发展质量观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