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1期(总第400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以学校为圆心 建好“教联体”
■成都市新津区泰华学校 罗成刚
观点《教育导报》2024年第111期(总第4006期) 导报三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今年9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指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

学校应当在“教联体”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近日,成都市新津区泰华学校举行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团省委、团市委、团区委、区教育局、区关工委、驻新津某部队、社区等相关单位都派出代表参与活动,与家长代表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健全家校沟通联系制度、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为积极构建家校社三维一体育人模式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一、联通家长,引领家长同频育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泰华学校是新津区宝墩镇的一所乡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生源覆盖新津区安西镇、宝墩镇等乡镇。在读学生中有随迁子女240余人。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方法。于是,学校将家校联通作为了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等机构,积极组织家长专题培训,向家长们讲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讲育人的理念和方法。

同时,学校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到校分享育人故事;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观学校校园、食堂,到校与孩子一起开展劳动教育等;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钉钉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取得的成绩,宣讲学生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期末,学校对优秀家长进行表彰。这一系列家校共育活动,做到了开门办学,让学校与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合伙人”,双方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家校教育双赢。

二、联动社区,引导社区同心育人

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场景,学校要与社区联资源、联空间,构建教育共同体。我校附近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墩古城遗址。宝墩古城遗址距今约4500年,是长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古城遗址。学校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宝墩古城遗址开展研学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学校与社区共享教育资源,共同举办假期公益课堂、家长培训等活动。为推动家校社共育,转变教师和社区家长的育人观念,前不久,我们组织教师和社区干部一起到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和平社区学习家校社共育经验,探寻“博士之乡”的奥秘。和平社区地处山区,当地百姓崇文重教,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走出1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之乡”之行,让我们对家校社共育、尊师重教之风的代际传递,有了新的认识和启迪。

三、联合部门,引入资源聚力育人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要积极与当地的企业、部队等沟通、对接,利用好在地教育资源。我们长期与社区内某公司开展校企共建,至今,该公司累计为学校捐款捐物近300万元。另外,学校与区餐饮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师生饮食文化等实践活动;学校还邀请企业家走进校园讲创业故事,激励学生勤学立志。

通过“项目化”的活动,我们联合多方力量,提升办学品质。在成都市关工委、新津区关工委、社区、爱心企业的支持下,我校成都市“流动少年宫”项目顺利开班,3年的项目活动,让乡村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校的艺体教育工作。

学校还引入高校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四川省各师范院校的专家、教授定期进校指导,与教师进行专题研讨;教授担任教师的指导老师,实现平台共建、资源互通。

学校与驻地部队加强互动,丰富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我们与当地某部队签订共建协议,学校组织学生进军营接受国防教育,部队官兵到学校举行开学升旗仪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更生动可感。

综上,办好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面临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同心同向,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