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2期(总第400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独立,是亲子共同的成长课题
向颖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4年第112期(总第4007期) 导报一版

近日,一位湖北网友分享自己读大学时“生活费日结,妈妈每天给50元”的经历,引发人们对家庭教育、财务管理以及个人成长的广泛讨论。一些家长表示,想要效仿这样的做法,防止孩子过度消费;一些家长则认为,这样的做法控制欲过强,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培育。

就个体而言,家长如何给自己孩子生活费、给多少,都是家长的权利和自由,外人无权干涉。但从教育方式和孩子的能力发展而言,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讨。

“过度担忧”让家长舍不得放手。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大学这一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迷失方向,花钱大手大脚、冲动消费,容易陷入经济困境,于是,采用这样的方式“约束”孩子。这无异于因为担心孩子摔跤,就将孩子抱在怀里,剥夺孩子“学步”的权利。这位妈妈这样做还为了“每天都可以和女儿保持联系”,担忧原本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孩子会渐行渐远。对一些家长而言,孩子是他们的全部,当孩子离家去上大学后,家长便成了“空巢父母”,每天都在挂念孩子中度过。但“空巢”的失落感不能靠捆绑孩子来填补,健康的亲子关系也不能依靠“日结”来维系。

“过度他律”会限制孩子的自主发展。独立能力是孩子面对生活挑战时,能够自主思考、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生活连“变数”都没有,成长又从何谈起?每天定额发放生活费,不仅剥夺了孩子在财务管理上的实践机会,削弱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更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丧失自我管理的意识。过度他律非但无益于成长,反而可能让孩子失去自我思考与判断,进而削弱其自我决策和独立行动的底气与能力。家长在强调规则的同时,更应为孩子提供发展自律的空间与机会。

“摔跤”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网友的分享中,妈妈日结生活费的行为对她而言是“舒适”的,但有时这样的“舒适”却暗藏隐患。真正的成长,往往源于挫折、失败与不适的洗礼。不适有时恰好是孩子审视自我需求与想法的“触发点”和“催化剂”。月底的拮据、捉襟见肘的压力、饿肚子的滋味,或许正是孩子学习财务管理、培养责任感的契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不仅需要在财务上做决策,也需要在学业选择、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做决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成长的标志,在于即便没有父母的直接指导,也依然保持前行的动力和方向。

独立,不仅是孩子的必修课,也是家长需要面对的课题。双向的独立,对于构建健康、和谐、进步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父母之爱,第一个任务是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系,呵护其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逐渐分离,促进其独立。家长应引导孩子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困难,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负责。同时,家长也应该通过自我学习与提升,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展现独立的重要性,为孩子营造一个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成熟的父母之爱,是教会孩子如何在风雨中翱翔,而不是永远为他们遮风挡雨。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家长的角色应当是智慧的引导者和冷静的观察者,而非彻头彻尾的参与者,更不应成为操控者。

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应将独立视为一场持续的旅程。在这条路上,相互的理解、尊重与支持,将会成为推动彼此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