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冰城哈尔滨最低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记者乘飞机前往哈尔滨,透过舷窗俯瞰,只见大地银装素裹,令人不禁打了个寒颤。然而,与气温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亚冬会”)的到来为冰城注入了澎湃的运动激情,也彰显了哈尔滨体教融合的丰硕成果。

哈尔滨体育学院大学生滑冰馆是本届亚冬会冰球项目的竞赛场馆之一。步入哈尔滨体育学院,一块刻着“冬奥冠军的摇篮”的景观石映入眼帘。3年前的北京冬奥会上,高亭宇、范可新、隋文静、韩聪勇夺金牌,他们无一不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景观石的对面,便是经过升级改造后的大学生滑冰馆,这座现代化的场馆不仅能满足日常教学、训练之需,还能承接亚冬会等赛事。良好的场馆设施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冰雪体育人才夯实了基础,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会从这里走出,在冰雪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发光发热。
除了在大学观看冰球比赛,还可以在小学感受冰壶的魅力。本届亚冬会冰壶比赛在哈尔滨市平房区冰壶馆举行,该场馆实际上是哈尔滨市南城第一小学的冰球馆。为何一所地处哈尔滨郊区的小学拥有能承接亚冬会赛事的场馆?记者了解到,为了给农村学子创造更多未来的可能性,南城第一小学的前身新华小学在2002年成立了女子冰球队,并于2010年成为“中国女子冰球队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自2017年冰球馆建成投用以来,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生理特点,开好冰上课程,激发学生对冰雪运动的热爱,还带动了周边学校的参与。经过多年努力,南城第一小学所在的平房区已为国家男女冰球队输送了68名运动员。
在亚冬会赛场上,运动员团结协作、奋勇拼搏;而在赛场之外,冰雪运动的种子正在哈尔滨学生心中悄然生根发芽。在冰雪大世界的亚冬会火炬塔旁,两条冰道组成了火炬点火区,供开幕式点火所用。开幕式后,不少小学生来到冰道上练习滑行,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
由于先天地理优势,哈尔滨人对冰雪运动充满热情。亚冬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冰雪运动在哈尔滨校园的发展,并为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17岁小将熊诗芮在单板滑雪女子大跳台项目中夺冠,斩获四川运动员在亚冬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我们有理由相信:“冰雪运动热”将从冰城蔓延至天府之国,更多的四川学子将受到鼓舞,在冰场和雪场上强健体魄、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