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了,今天还没有拍照上传娃娃的作业!”春节期间,我与堂姐带着侄儿到重庆旅游,正在湖光山色中陶醉时,被她一句焦虑的独白“煞了风景”。
堂姐掏出手机,发现在上传作业的软件上,被老师点名了好几次。她赶紧翻出作业,检查、拍照、上传、打卡,眉头紧锁。
这样的烦恼,已经持续了近半年时间。去年9月,侄儿上初一,与小学不同,老师要求学生的作业每天由家长检查以后,通过手机软件上传,老师再线上阅览并即时提出意见。不少练习、阅读等任务,也需家长监督,并在手机软件上完成。
为此,堂姐专门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用于上传作业,坚持每天按要求操作。可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她是一名基层民警,每天要处理不少邻里纠纷,突发任务也很频繁,常常不能按时上传作业。有时迫不得已,只能将手机交给孩子,让他自己上传,可手机管理又让她头疼不已。
她理解,作业“上网”是为了增强家校联系,老师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可现实情况摆在那里,她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完成好作业“上网”的任务。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好像也挺幸福的!”堂姐回忆起自己上学的时光,老师在作业本上的批改、批注、批语,让她倍感亲切和怀念。
我宽慰她,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信息化也确实在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提升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建议她多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及时反映自己的困难和诉求,毕竟大家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孩子。
站在朝天门码头,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我俩讨论起“到底是技术革命改变生活,还是生活需求推动技术变革?”她若有所思:“都说要适应、拥抱时代变革,但对于教育、对于面向未来的事业,能不能再慢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