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认知跃迁 行为转型 价值坚守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革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 李阳 李洁
人工智能+教育《教育导报》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三版

教与学  蒲雨 摄

当前,一场由人工智能深度参与的教育改革画卷正徐徐展开。教师作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参与者,其认知跃迁、行为转型与价值坚守直接影响着“AI+教育”融合应用的效果。教师应如何应对这场教育变革,如何用 AI为教学赋能,将其转化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如何主动拥抱新技术,与时代同步、与科技共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认知跃迁

与新技术的强力碰撞

传统课堂主要凭借教师的学科知识储备和个体经验积累开展,人工智能引入课堂教学后,必然对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冲击。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生成教学设计、精准分析学情数据、深度整合学科内容等,教师群体的认知体系将会面临系统性重构。

在此背景下,传统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学科知识+教学法+教育技术”三要素,将会被注入“数据素养+算法理解+人机协作”的新维度。新维度决定了教师的传统认知范畴会逐渐向数据应用与解读、技术协同、跨学科整合等方向延伸和扩展。对教师而言,这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美丽邂逅无疑会给教学方式和育人理念带来全新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任。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怎样成为高质量的教师呢?笔者认为,高质量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跟上信息技术进步的步伐。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和教师、学生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认识到“ AI+教育”在提升课堂质效中的巨大潜力,进而重构与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

教师要在拥抱新技术中主动求变,实现认知跃迁。一方面,要提升智能媒介素养,重视自身智能媒介素养的教育,增强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缩短知识鸿沟;另一方面,要主动更新知识储备,加强智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紧跟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强化智能教学素养,掌握智能教学工具与学科内容深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行为转型

从实践中为未来探路

教师认知的跃迁最终需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革新。在实际教学中, AI技术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帮助教师重构教学流程、创新互动模式、优化评价体系。例如,教师可在备课、作业、测评等环节尝试引入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利用 AI智能助理来辅助进行课程设计和资源整合,借助智能学情分析系统精准地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认知风格,从而因材施教;利用自适应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送,通过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效。

教师在拥抱和使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把自己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创造性的育人实践。这既是 AI技术对教学工作的赋能,更是对教师育人工作的本质性升华——技术剥离了机械重复的“形”,让教师得以回归育人核心的“神”。教师可以在精准诊断教学效果与高效执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聚焦于思维启迪、人格塑造与价值观引导的终极使命。

这种从“工具使用者”到“教育创新者”的角色进化,正是教师行为转型的深层写照。它要求教师要跳出技术操作的浅层逻辑,转而探寻技术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融合——不要让课堂沦为技术的附庸,而要让技术成为深化育人价值的支点。

教师需在掌握工具功能的同时,理解其与认知发展、情感互动的内在关联。这种融合既需要技术素养,更依赖教育智慧,本质上是对“教”与“育”的重新定义:技术优化流程,而教师专注唤醒学生的思考力与生命力。唯有如此,教育的革新才不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而是一场充满人文温度的教学艺术重构。

价值坚守

在浪潮中锚定育人本质

不管人工智能与教育如何融合,人格塑造与价值引导始终是教师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一核心育人职能在任何技术迭代中都不会改变,也无法被替代。面对新技术浪潮,教师既需要拥抱变革,也要清醒认识到——技术只是工具,教育的本质在于用心灵影响心灵、用智慧点亮智慧、以人格影响人格。正因为如此,教师更要在拥抱新技术中认清育人本质、坚守育人初心。

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教师应做智慧的“摆渡人”,既要善用技术之桨提升教学效率,更要紧握育人之舵守护教育初心。不管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完整的人。 AI技术无法替代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生命意义的启发。就像虚拟实验能模拟化学反应,却无法让学生体会亲手培育植物时对生命的敬畏;智能辅导系统能推送错题解析,却难以复制教师的亲切鼓励带来的信心重塑; AI能识别学生是否抬头听课,却无法读懂他们眼神中的困惑或灵感闪现时的雀跃。技术工具性与教育人文性的张力提醒我们:效率不能以牺牲育人温度为代价,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对话与智慧的碰撞。

总之,当技术点亮了知识海洋的灯塔,教师依然是灯塔下默默守护学生心灵成长的人。真正的教育智慧是让技术拓展眼、手、心的边界,成为深化人全面成长的“助攻手”,而不是窄化为技术的“操盘手”;教育中最动人的地方,永远藏在一个个瞬间、一双双眼睛、一次次对话、一场又一场关于理想与价值的长谈中。这些时刻,承载了教育最坚实的力量和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