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新课改中五个需要审视的问题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五高级中学王瑛
他山之石《教育导报》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三版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的一部教育著作,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技术教育”“古典文化”“数学课程”和“大学教育”六个维度,总结与批判了当时的英国教育,阐发了他关于教育的深邃思考和独到见解。认真研读完《教育的目的》之后,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直面并重新审视五方面的问题,让教育改革走深、落实,真正让人获得发展。

第一,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说:“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那么你的一切教育方案都是徒劳!”他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应该超越对他人思想的被动接受,必须加强创造力。”“教学的艺术就是在完成明确指定的学业的过程中培养出浪漫精神。”

新课改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的办学目标。要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神,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新课改的课程方案和各学段、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真正明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和课程目标,深刻理解各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确保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方向明确、目标明确、理念正确。

第二,我们应该思考哪些是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认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经过自己审核后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由其在校教师开发出来。”

新课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生活化,进一步优化了“教什么”的课程实施方案。要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真正认识到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必须凝心聚力认真研究各学科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梳理和阐释,深刻理解各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确保在努力构建反映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第三,我们应该明确教育是有节奏的。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主张:“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科目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相辅相成、不断重复、交叠循环的“学生心智发展三阶段”理论,指出在“学生开始有所领悟”的浪漫阶段,教育必须将已存在于学生大脑中活跃而纷乱的思想进行有序排列;在“学生知识积累”的精确阶段,教育应该做到获取知识的广泛性从属于系统阐述知识的精确性;在“运用原理培养思维”的综合运用阶段,教育应该“脱离那种被训练的被动状态,进入到积极主动应用知识的自由状态”。

新课标依据学生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研制了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进一步理清了“怎么教”的教育思路。要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深刻理解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阶段性、指导性和连续性,必须认真研究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在加强学段衔接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充分尊重与把握学生心智发展的节奏和韵律,踏着学生身心成长的节拍,以一种节奏性、自然化、人性化的方式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第四,我们应该了解教育中的“有所不为”。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主要提出了4条教育戒律:一是“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是“所教科目务须透彻”,三是“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四是“书本知识永远不具有那种亲身实践的价值”。

新课标全面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减负提质”的原则,进一步总结了“怎么教”的教育经验。我们从怀特海的教育戒律中获取教育启示,要做好以下4点:一是少教精练,坚决摒弃知识内容过于烦琐的教学活动和题海战术,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二是会教教透,聚焦学科核心概念和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和共享中学深悟透,生成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三是加强融合,坚决革除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弊端,强化文理融合、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努力把封闭、单一、狭隘的教育教学活动延伸、扩展、融汇到日常生活情境中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四是注重实践,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联系,确保课程向学生经验和生活回归,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接受劳动教育和生活的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毅力,掌握生活技能。

第五,我们应该真正地关注教育评价。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对英国当时统一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滥用考试是扼杀个性、破坏创造力的根源所在。

新课标细化了评价与命题建议,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本着“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教到什么程度”的评价指导意见。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评价一体化的操作系统和相关量规,深入研究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立足评价过程本身,务必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坚决避免教育评价游离课程之外、脱离学习活动、标准过于整齐划一的现象,进一步完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观察要点和评价指标,通过多元评价、过程评价、激励性评价等方式,综合考评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兴趣、能力和思想觉悟。

总之,近百年前的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新课改颇具参考价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和全面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应该主动汲取教育经典的力量,在开阔的视野中,让教育闪耀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