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9期(总第4044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绵阳市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
答好优质均衡的“必答题”
本报记者 钟兴茂 鲁磊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市州行《教育导报》2025年第29期(总第4044期) 导报一版

绵阳市成绵路小学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图片由绵阳市教体局提供)

开栏语: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本报今起推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市州行”专栏,聚焦国家战略部署,立足四川实践,深入挖掘各地创新举措与生动实践,通过鲜活案例、典型经验和阶段性成果,展现全省各地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的奋进姿态,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凝聚智慧与力量。

 

“现在上学好方便嘛,不出这条街就能从幼儿园读到大学。”绵阳市安州区的沙汀路上,依次排列着沙汀实验幼儿园、沙汀实验小学、沙汀实验中学以及绵阳城市学院,使得当地居民常常如此打趣。这恰恰表达出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读好书的朴实愿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近年来,绵阳市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书写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绵阳“答卷”。

应对人口变化

弹性配置教育资源

“2018年以前,这周边还是田野,有了沙汀实验小学之后,四周的居民房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沙汀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魏忻介绍,学校的建设是为适应安州区“撤县建区”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谋划布局的。“当时设计了1800个学位,但城区人口增长太快了,去年,我们又新扩建了一栋教学楼,增加学位540个。”他说。

安州区的变化是绵阳市的一个缩影。据最新统计,绵阳市城市化率达54 .29%,人口向城区流动,如何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成为绵阳市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答题”。

对此,按照“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中心乡镇集中、初中向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总体思路,绵阳市推动教育资源的弹性配置与布局优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2022年以来,改扩建、新建学校68所,新增学位32670个。

如今,安州区的沙汀路已经从仅有一所学校,变成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齐全的教育“集合体”,成为绵阳市建立普惠、可及、便捷的公共教育供给机制的一个“样板”。寸土寸金的河东新区地带,建起了可容纳1000多人就读的调元实验小学;不少老城区学校也扩建了教学综合楼,教学条件不断提升、改善。涪城区高水路旁一所优质公办学校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居民张大爷笑盈盈地说:“等后年我们孙子上小学,走几步路就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打破户籍、房产、地域、城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限制,涪城区试点探索“共享学位”。全区坚持单校划片确定基础学位的同时,从优质公办学校拿出1600余个学位全区共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学校,不断提升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深化学区制治理

建一所强校 带一片学校

去年9月,三台县新鲁镇学生肖若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一级示范高中——三台中学。“孩子能进入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就读,我们非常高兴。”肖若熙的父母告诉记者,自从2021年他们到芦溪镇务工,肖若熙就以随迁子女身份进入芦溪一中就读。

随着三台县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芦溪镇周边场镇学生迅速向芦溪镇集中。三台县投入5500万元,在老牌名优学校芦溪中学基础上易地新建芦溪一中,大大提升了优质学位供给率。

与此同时,三台县大力推进大学区治理,建立以区域强校、县域名校为龙头的“联盟办学模式”“城乡办学联盟体”,摸索起全县公民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区域就近、强弱共建”校对校结对发展的优质均衡之路,实现“建一所强校、带一片学校”的效益目标。

无独有偶,从2010年起就实行“名校+新校”“名校+乡校”“名校+弱校”的“1+ N”集团化办学的涪城区,2021年以来,也开始推行大学区制管理改革。全区4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地理位置、教学资源,被划分为城南、城北、城西“三大学区”。各大学区分别由领航学校、城区成员校、农村成员校共同组建,实行统筹招生管理、统筹教育资源、统筹考核评价等6个统一。“共享学位”最初就是在大学区内试点并推向全区。

目前,绵阳市集团化办学、大学区治理改革不断深化,建成优质办学集团(共同体)71个,覆盖学校409所。同时,全市积极推进云上义教和“网链共享”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建成主播教室55间、专递接收教室115间,名师名校教学资源覆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同时还将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辐射到17个市(州)420余所学校。

梯队培养+交流轮岗

为优质均衡蓄一池“活水”

“刚来时,我压力很大,害怕无法胜任工作。”回忆起2022年刚入职芦溪一中时的心境,教师肖成龙一阵唏嘘。这3年,他在学校“帮带工程”和“吴丽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指导下,已成为芦溪一中的名优班主任。“新老教师一起制订成长计划、研讨班级管理、分享教学心得,大家成长迅速。”

在深化学区制治理改革的热潮中,三台县以培育“卓越校长”、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为抓手,构建梯队人才培养机制,并且积极开展学区内学校对口帮扶和交流轮岗,实现优秀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仅2024年,芦溪一中联盟体就开展学区内学科研训11次,参训教师达1300人次,跟岗学习达200余人;三台一中每年派出30余名中高级教师到该县西平中学、古井中学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

从全市来看,绵阳中学、南山中学分别选派干部教师到北川中学和平武中学,组建北川中学绵中班和平武中学南山班教育教学管理团队……全市实现了优秀师资学区内、县域内和跨片区交流循环、成长创生。据统计,2021年以来,绵阳市交流轮岗优秀教师7000余人次,“双向交流”、培育优秀校长600余名,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9 .2%,让更多城乡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