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0期(总第404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不完美的陪伴,也有满分的爱
■本报记者 张文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2025年第30期(总第4045期) 导报三版

【编者按】

在育儿方法论层出不穷的今天,一位妈妈用文字书写爱意的方式弥足珍贵。作家骆平与儿子持续多年的书信对话,让我们看见:亲子沟通的真谛不在于形式是否完美,而在于姿态是否真诚。每个家庭都藏着这样的“密钥”,当家长学会用最擅长的方式传递爱意,沟通便不再是刻意的模板复刻,而是滋养孩子的独特韵律。

 

四月春深,笔墨生香。在键盘敲击声里,一位母亲以文字为舟,载着绵长的爱意穿越时光之河。当现代育儿困于“陪伴焦虑”,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骆平用书信构建起与儿子的对话空间。两代人以文字为镜,照见彼此的成长轨迹。这或许便是最动人的传承:当母亲把对世界的思考写进信笺,孩子便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了生命的辽阔。

生日信笺里的成长对话

当四月的春风拂过桌案,新一年的生日信又如约而至。骆平回忆着和儿子嘉嘉共度的这一年,思绪如同涓涓细流,指尖在键盘上飞舞。

这个习惯始于数年前,那时,骆平同时承担着学校两个部门的职责,常常凌晨才归家,陪伴儿子的时间被压缩到寥寥无几。虽不能像其他妈妈那样为儿子料理三餐,忙起来也鲜少检查他的作业,但正是这种“失陪”的遗憾,催生了每年一信的仪式感:“我想让他确信,妈妈的目光始终落在他身上。”在骆平心里,这些信不是愧疚的补偿,而是情感的载体。“当我无法成为‘标准母亲’时,至少可以让爱意不被忙碌稀释。”

“这种内敛的表达方式,恰好契合中国文化中含蓄的情感模式。”在每年给儿子写的生日信里,骆平通常会回溯并梳理这一年的自我成长——生活体悟、对生命的思考等,再将感悟转化为母子对话。在她看来,这些书信的本质是“双向成长记录”,儿子更多时候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

这些书信里,藏着两代人的精神图谱。作为“70后”,骆平经历过责任高于自我的年代,成为母亲后,她希望儿子能经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完整历程。“我们这代人常常困在前两步,但生命的完整在于听见自己的声音。”她以给儿子14岁生日信中的“人生是旷野”为喻,试图为儿子拆解“既定轨道”的隐形围墙。正如她不强求儿子成绩拔尖,也不为他规划具体职业,而是鼓励他体验多元的人生:“人生是旷野,你的走向可以是四面八方。”

这份觉醒源于自身思考。少年时,骆平读到“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长而无闻,终乃与草木同朽”,曾对宿命论感到深深的恐惧。那些年,她把“志向”钉在世俗量尺上,用忙碌盖过焦虑。直到某日顿悟:古人所谓的“志”,未必是世俗定义的壮举,也可以是“倾听内心,在能力范围内做滋养灵魂的小事”。

“小草不必羡慕松柏,只需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扎根。当人看清这点,便不会为‘终与草木同朽’唏嘘。能在浩瀚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万物共生长,这样的生命状态何其珍贵。”这份通透被她编织进今年的生日信里,化作对“英雄主义”的重新定义:“不是在聚光灯下披荆斩棘,而是在见识过人性晦暗后,依然对世界怀有良善。”

如今,读信已成为嘉嘉生日当天的固定环节。这种“内敛而外放”的交流,不仅让儿子有确认被爱的安全感,更在年复一年的仪式中,沉淀为细碎美好的亲子记忆。

卡通信箱里的情绪互动

除了每年的生日信,在嘉嘉的童年记忆里,家里墙上那个印着卡通图案的“悄悄话信箱”,也是属于母子俩的“秘密通道”。骆平坦言,自己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特别是嘉嘉小时候乱扔玩具时,她总会莫名发火。有了小信箱以后,她会提笔写下:“今天,妈妈没控制好情绪,不该吼你。我们约定,你学着整理物品,我练习管理情绪,我们一起努力,好吗?”

几天后,信箱里静静躺着儿子的回信。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还夹杂着拼音:“妈妈,我收到你的信了,我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以后我一定学会自己收拾玩具。”虽然简短,但骆平从中读出了关键信息:“孩子明白我的怒火只是针对他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不爱他了。”

一来一回的“笔谈”,让母子间的情绪有了沉淀空间。当骆平在信中写下“妈妈不该吼你”时,笔尖也推着她追溯情绪的源头:是焦虑孩子缺乏条理?还是担忧散落的物品带来安全隐患?这种抽丝剥茧的思考,恰是文字特有的理性。它像细筛,滤去情绪中的杂质,留下深层的认知。

作为文字工作者,骆平如此分析表达的差异:“口头交流适合处理即时情绪,文字则能将混乱的感受梳理成清晰的认知。二者结合,才能既让孩子释放情绪,又教会他理性反思。”

在骆平的教育理念中,亲子沟通的核心在于“敞开”。“当孩子愿意发脾气、敢说‘学习好累’,恰恰说明他确信这个家能接住他的情绪。很多家庭把孩子养成‘情绪哑巴’,而我希望嘉嘉既能表达‘我现在很生气’,也能在冷静后写下‘为何生气’。”骆平说,这种双通道沟通模式,最终是为了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机制——不压抑本能,也不放任冲动。

骆平擅长用文字沟通,但她认为,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对话密码:擅长烹饪的妈妈可以借做饭教会孩子耐心,爱运动的爸爸可以借球场上的汗水帮孩子疏导青春期的躁动。“关键不在于载体形式,而在于保持通道畅通。”在她看来,无论哪种沟通方式,其实与用文字梳理思绪的本质相通,都是将混沌情绪转化为可操作的认知模块。

如今,已经成为中学生的嘉嘉长得比妈妈还高了,但那个“悄悄话信箱”仍悬挂在墙上。它提醒着骆平:最好的教育不是复刻他人模板,而是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为孩子点亮一盏灯,既能照亮他的来路,也为他未来的独行保留温暖的指引。

生活点滴里的文学启蒙

谈到写作对儿子的影响,骆平认为父母的身教是最有力量的启蒙。她从未刻意要求儿子“必须写作”或“必须阅读”,而是将文学浸润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儿子年幼时,她常常编造奇幻故事讲给他听:雨后的水坑里偶遇一只托妈妈传话的小青蛙,披着黑色披风潜入房间……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片段,织就每晚最温馨的睡前时光。骆平说,讲故事的传统源自童年时父亲给她讲述《一千零一夜》的经历,父亲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沙漠、骆驼与城堡,让她感受到文字的魔力。“父母播下的故事种子,会在孩子心里静静发芽。”她说。如今,嘉嘉的床头总有爱读的书,睡前翻阅已经成为他的习惯。骆平认为,静心阅读的能力并非刻意训练所得,而是家庭氛围的馈赠——家中无游戏声喧闹,唯有书香氤氲,孩子自然懂得在文字中安放身心。

细腻的观察力,是嘉嘉作文中鲜明的特质。骆平将此归功于“用眼睛触摸世界”的日常实践。一家三口去青城山避暑时,她会引导儿子留意晨露如何缀满草叶、小松鼠如何在林间自由穿梭;阳台上的花圃亦是天然的课堂,折耳根的异香、蔷薇的微醺、长寿花的清秀,都化作嘉嘉笔下流淌的意象。

谈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骆平用“吃饭与生长”作比:“孩子吃够饭菜,自然长高;读够经典,笔下自有气象。”她认为,从输入到输出需要漫长的“发酵”,家长能做的就是提供优质的食材,而非规定菜谱。

关于亲子共读,骆平的理解跳出了“必须共读”的框架。在她家,阅读更像自由“对话”:读完李娟的散文,她带着儿子去新疆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讨论福尔摩斯探案时,她认真地倾听儿子的分析、推理过程。她认为,家长不必勉强自己与孩子共读,重要的是创造交流契机。“就像他教我解数学题,我坦承不懂,他却更兴奋——孩子需要超越父母的成就感。”她建议家长,与其执著于形式,不如关注交流的内容。当孩子主动分享书中的片段,阅读便不再是任务,而是与世界对话的翅膀。

在妈妈的影响下,嘉嘉的书橱早已塞满各类书籍。他在窗边阅读的背影成为家中最宁静的风景。骆平偶尔驻足凝视,恍若看见当年父亲为她翻开《一千零一夜》的夜晚。灯火摇曳间,文字的河流正悄无声息地流淌,将一代代人的热爱汇成浩瀚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