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42期(总第405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扎根乡土,点亮“五育”之光
■沐川县教育局 巫仕斌
观点《教育导报》2025年第42期(总第4057期) 导报三版

在全面推进“五育并举”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乡村学校如何避免同质化发展,真正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乡土环境中的有机融合?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立足乡土特色,以创新思维破解资源限制,用本土化实践探索育人新路径。当城市学校追求高科技教育装备时,乡村教育更应回归本土资源——将天地转化为课堂,以风土人情为教材,依农时规律安排教学,让“五育”在乡土文化的滋养中焕发独特光彩。

一、用活资源:从“静态展示”到“动态育人”

据了解,某山区小学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智能机器人开展科创教育,却因师资不足导致设备闲置;而邻近学校将废旧农具改造为劳动教具,组织学生修复古井、测绘梯田,在劳动实践中融入数学测量、物理原理和生态保护等跨学科知识。这一对比揭示了乡村教育的关键:其优势并非依赖硬件堆砌,而在于对本土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利用。

云南省元江小学依托梯田生态系统,开发了“稻作密码”课程:学生测量梯田坡度、记录生态数据、设计灌溉系统、参与“鱼稻共养”实践,整个学习过程实现了“五育”在农耕场景中的自然渗透。相比之下,部分学校不顾自身实际,跟风引入“无人机编程”“3 D打印”等脱离乡土实际的内容,以技术手段掩盖育人逻辑的不足,割裂了学生与本土文化的联系。这一现象表明,知识应源于生活实践,而非脱离实际的灌输。

在贵州,雷山苗绣工坊将苗绣技艺转化为“行走的美育课堂”。学生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分析纹样中的数学规律,探讨图腾象征的伦理内涵,通过织造训练提升手部协调性,作品入选县域非遗展览。这一案例证明,乡村资源转化需要“教育化重构”——将传统技艺解码为育人要素,而非简单模仿城市模式。

二、打造特色:避免“形式化”,深耕“育人价值”

“一校一品”不是表面工程,而是育人体系的系统性重构;不是技艺表演,而是以特色为纽带促进“五育”融合。某县推行的“校校有非遗”计划中,既有将剪纸课程简化为临摹训练的失败案例,也有通过草木染技艺构建完整育人体系的成功实践。后者以传统工艺为核心,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理解染料反应,在图案设计中培养审美能力,在集体创作中强化协作意识,在种植活动中锻炼体能并体验劳动价值,形成了“一育带五育”的融合效应。

河北省怀来县某中学的“长城文化课程”值得借鉴:地理教研组组织学生测绘烽火台遗址;语文教研组挖掘戍边诗词的家国情怀;美术教研组用夯土工艺制作模型;体育教研组开发攀岩训练。这一系列的设计打破了学科界限,让特色项目成为“五育”贯通的纽带。其成功关键在于“三圈法则”:内核是育人目标,中层是地域文化,外层是课程模块。

当前,部分学校陷入“为特色而特色”的误区。例如,某校强制推行“全员葫芦丝”,忽视学生兴趣差异和师资条件,最终沦为应付检查的表演。这反映出两大问题:一是将特色窄化为技能训练,忽视对其育人功能的拓展;二是以统一标准替代因材施教,限制个性化发展。特色教育的本质,应是让每个学生找到与自身成长契合的“精神支点”。

三、突破误区:从“形式束缚”到“生态化发展”

笔者认为,当前乡村“五育”实践存在三大误区:一是“设施依赖”,盲目建设高端场馆却忽视实际使用率;二是“五育”割裂,将“五育”分解为孤立活动;三是“考核僵化”,标准化评价压制了乡土特色。某乡村中学的转变具有启示意义——曾因体育达标率强制训练,引发学生抵触;后改为开发山林徒步课程,将体能训练与地理考察、生态保护结合,既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破解形式主义的关键在于建立动态评价体系。浙江省遂昌县推出“五育能量站”,学生通过劳动赚取“美育积分”,用登山活动兑换“科学实验包”,这种资源循环机制促进了“五育”的有机融合。相比之下,部分地区采用“德育扣分制”“美育考级化”等手段考核“五育”成果,实则是以工业化思维对待教育,而只有生长式评价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乡村“五育并举”的突破路径可参考以下四点:一是资源共享,建立乡镇学校联盟,共享教育基地、乡土课程和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师资协同,通过城乡结对,线上名师讲授理论、在地教师指导实践,实现优势互补。三是课程弹性,借鉴成都市蒲江县等地经验,允许乡村学校用30%课时开发本土课程,将“插秧节”“采茶季”等纳入教学计划。四是差异评价,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考核标准,避免“一刀切”。

四、坚守初心:教育的根基在于脚下的土地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村社会的知识传递遵循“口耳相传、躬行实践”的传统。当“五育并举”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遇,乡村教育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低消耗、高融合、强特色”的新路。无需羡慕城市学校的 VR模拟种植,田野就是最生动的课堂;不必照搬国际学校的马术课程,太极自有中华本土的力量与韵律。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而是让每颗种子在适合的土壤中茁壮成长。当乡村少年在保护古镇中感悟历史,在种植烹饪中体会生活,在传统手工艺中触摸文化脉络,“五育并举”便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照亮全面发展之路的星光。这正是乡村教育最美的模样——文化根脉在校园延续,成长力量在乡土聚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