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69期(总第4084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梦想的种子,让孩子亲手种下
■吴冬梅
《教育导报》2025年第69期(总第4084期) 导报四版

连绵的阴雨,让本就平淡的暑假更显沉闷。难得放晴,我带着儿子奔赴深圳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科普展,希望那些真实的钢铁巨兽和尖端武器能拓宽他的视野,更期盼在他的心中悄然埋下一颗军旅梦的种子,静待未来生根发芽。

步入展厅,整个航空展气势恢宏。展览述说着中国从近代的积贫积弱,到无数先辈奋起直追、铸就国之重器的历程。正是这些科技的力量,守护着我们的和平生活。我满心以为,儿子亲眼看见这些实物,定会激动万分。

威武的坦克、帅气的战机、硬实的导弹,每一件守护和平的利器,都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给儿子拍照留念。然而,展馆内人潮涌动,想仔细观看每件展品都要排队。不到半小时,儿子的脸上已写满倦意——动作缓慢慵懒,眼神游离无光,全然不见4岁孩子该有的雀跃。起初我以为是人多拥挤,可转了一圈,发现他压根提不起兴致,既无主动探索的欲望,更没有我期待中的手舞足蹈。

看到他这副模样,失望与焦躁的情绪瞬间涌上心头。我暗暗掐紧手心,强压住即将爆发的脾气,好几次带着情绪质问:“你是不是不想看?不想看就回家,别出来了!”在我的“威严”逼问下,儿子委屈又紧张地抬头:“妈妈,我还想看……”

这一刻,我猛然惊醒。那个深藏心底的军人梦,那份对儿子拥有同样梦想的期盼,原来正驱使我期待着他成为“我想看到”的样子。这一幕何其熟悉!像极了12年前,父母希望我留在本地上大学、安稳教书、结婚生子,过他们心中“普通”却并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如今,我竟不自觉地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却忘了问:这究竟是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面有句发人深省的话:“失败、犯错是教育过程不可避免的事。”当我意识到自己正将意愿强加于儿子,甚至引发了冲突时,一个念头突然出现:我绝不能成为自己曾经抗拒的那种父母。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幡然醒悟:带儿子看展,本意是为了让他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至于喜欢军工武器、怀抱军旅梦想,那只是我的个人情结。我渴望儿子能遵从我的喜好,这与我鄙夷的、缺乏主见的“妈宝”又有何异?若孩子的人生都是按父母的蓝图铺设,那与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作为父母,我们无权过度干涉孩子的选择。人生的方向盘,理应掌握在他自己手中。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助力,就是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并支持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一个有能力创造幸福的人。梦想的种子,应该让孩子亲自种下。而我只需为他提供一片肥沃、自由的土壤,静待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