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53期(总第370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传统节日教育的 冷思考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羊额何显朝纪念小学 王伟
《教育导报》2022年第53期(总第3701期) 导报三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

一、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不能计较一时的长短,关注一刻的收获,应目光长远,着眼于遵循中华民族精神根脉,为青少年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奠定基础,引导青少年做一个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时代新人。以传统节日教育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价值。

1 .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承延续的象征之一。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诗句描绘了万象更新、气象万千的春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的词句描绘了焰火如雨,光照夜空的元宵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描绘了凄风冷雨,行人渐稀的清明;“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欧阳修的词句描绘了已成习俗、深入生活的端午节。传统节日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以它独有的魅力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

2 .传统节日教育易形成教育合力。“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在教育行为上做减法,而同时在教育成效上做乘法,便成了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以传统节日教育为载体,可整合多项现有教育资源,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平台,形成强大教育合力。传统节日教育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借助语文课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进行学科渗透,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资源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传统节日教育可与年部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我校元宵节活动为例,我们在开展元宵节活动时,一二年级学生开展“吃元宵,听故事,读童谣”活动,三四年级学生开展“做元宵,讲故事,猜灯谜”活动,五六年级学生开展“送元宵,演小品、写灯谜”活动。同学们在浓郁的节日氛围里,感受着元宵文化。传统节日教育可与家庭教育活动、社区教育资源相结合。重阳节作为弘扬孝亲尊老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我校开展“重阳节关爱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组织部分家长、学生进社区拜访孤寡老人,送温暖。这样,传统文化教育就与节日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实现一举多得之效。

二、开展传统节日教育的原则

一些中小学校以传统节日教育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存在学段目标不明、教学形式单一、常规建设乏力、评价标准失真等问题,这些实践中冒出来的问题,亟待正本清源,妥善解决。

1 .系统设计,全局着眼,突出实践性与思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在进行文化教育时,不宜眉毛胡子一把抓,应注重系统设计,从全局着眼,突出实践性与思想性。所谓实践性是指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青少年心理设计形式多样、趣味无限、易于接受的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学生要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熏陶,自我领悟,而不是依靠教师的“满堂灌”。所谓思想性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始终是代表着中华文明精华的中华优秀思想、美德,要重视活动育人,强化活动在思想观念、行为品格上的引导作用,不宜轻教育重活动。

2 .特色推进,小处着手,突出艺术性与时代性。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时,既要坚持特色推进,结合地区实际、学校实际,开展有地方特色的节日教育系列活动,注重营造庄重的仪式感,通过丰富的艺术性的表现形式,诸如微课展示、情景剧表演、小品排练、演讲朗诵、研学汇报等方式,展现文化的趣味性。也要坚持小处着手,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相结合,注重文化的亲和力,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

3 .常态构建,无声渗透,突出教育性与创新性。传统节日教育其实质依然是一场活动教育。活动教育的效果必须通过常态化的构建,在无声之中进行渗透。因此,传统节日教育既要注重系列活动的开展,也要重视隐形课程的建设。通过常态化的清晨美诵、午间闲阅、黄昏习字巩固节日教育效果,在黑板报、班徽设计、每日文化标语、环境装饰等展示平台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声渗透。传统节日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贴时代发展,靠近学生生活,创新教育形式。不必拘泥于一时的形式和外在的载体不放,以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为导向,灵活处理形式与活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