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59期(总第370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全面统筹 营造环境 建设阵地
——新媒体视阈下培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三维”构建路径
■曹正 徐鸿涛
《教育导报》2022年第59期(总第3707期) 导报三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融媒体时代,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组成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传播空间,超饱和且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塑造。网络强国建设视域下,媒介素养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既与社会紧密链接,又能动生产、传播信息,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互动、参与、赋权”成为消解“媒介化”对大学生思维与行为负面影响、培植媒介素养的关键。前期媒介素养本土化实践表明,培植大学生媒介素养必须构建一项在更大范围内互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管理、媒体的责任担当和高校的教育引导,构建起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的“三维”路径,从而实现大学生媒介认知、媒介情感与媒介实践全面提升的育人目标。

政府:强化管理,全面统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植工作。

新媒介以技术的方式嵌入人们生活,把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这两种社会形态深度联结,强化政府行政管理职责成为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植体系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因时而动,统筹网上网下,出台推动媒介素养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全面统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植工作。

推进网络法治建设。新媒体快速迭代更新,政府要与时俱进,深入推进网络法治建设,推进网络治理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要完善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明确传播活动主体的责权利。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深入开展整治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净化网络生态,打造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严格网络平台监管。新媒体时代,多重传播主体相互交织。部分自媒体、网络大 V在利益驱使下,发布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污染网络环境,增加社会、个人安全风险。对此,政府应加强对传播机构和平台的监管,严管自媒体账号,遏制媒体失责现象。要强化传播机构和平台的主体责任,完善并落实平台内容审核管理制度,规范主体传播行为,全面清理网络违规信息。

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握系统性,政府、专家学者、互联网企业、网络社会组织及广大网民要各负其责,不断强化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合力。政府要发挥推动作用,立足国家网络安全建设,制定相应政策和举措,搭建媒体、高校合作机制,以行政力量来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的全面实施,统筹做好大学生媒介素养理论与教育实践工作。

媒体:强化责任,营造良好大学生媒介素养培植外部环境。

在新媒体传播中,媒介具有信息输出和输入的双重功能,媒体作为“把关人”,在信息传播与价值重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是营造良好大学生媒介素养培植外部环境的重要支撑。

增强媒体社会责任。我国媒体具有公共属性,媒体平台首要任务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面舆论引导,当好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引领者。要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行业规则,做好传播内容生产,改变泛娱乐化的倾向。要规范和监管媒介信息的内容,从源头上屏蔽过滤低俗内容,切断谣言、错误言论等有害信息的传播链,净化网络传播空间,自觉承担起培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社会责任,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技术发展早已改变网络传播生态,媒介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媒介从业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传播导向与传播结果。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即时性、网状化等特点,网络传播过程很容易出现“把关人”缺失的现象。提升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不仅要在内容制作、传播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更要下大力气强化媒介从业者提高政治意识,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处理好市场利益和社会责任两者关系,维护传播的公信力。

强化媒体高校互动。因为地域性、专业性等特点,高校校园媒介在传播内容、传播范围上具有半封闭半开放性,其传播力、影响力都不可与专业媒体相比。媒体应主动走进高校,校企联合开展符合高校青年大学生特征的媒体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人”与“媒介”的关系,提升媒介认知、选择、使用、评价与反思能力。建立校企贯通教育机制,由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名记者、名编辑走进高校,作为专兼职教师,参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活动。

高校:强化教育,建好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主阵地。

高校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思政”格局的指导下,针对更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教师—实践”的媒介素养教育系统,是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培植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途径。

建设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媒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完善教育机制,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大学生是媒介参与的主力军,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独立课程纳入教育体系,但我国媒介素养课程更多的是针对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学生,建立更广范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迫在眉睫。高校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育人体系,制订符合大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合理设计课程,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配齐配强课程师资队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媒介素养教师,高校要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媒介素养知识培训,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媒体挂职、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媒介素养实践技能,提升媒介素养魅力,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可通过大力引进、聘请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双师型人才,以专职、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灵活参与教学过程,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效开展。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有效应用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落脚点。当前大部分的青年网民往往“多圈流连”。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通过搭建优化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实践、分享等多种平台,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理性用网。要开展“网络文明进校园”等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创作,实现大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能动的作品创作者,从单一兴趣驱动发展出多要素驱动的参与行动的转变,提高大学生“破圈”对话能力、信息鉴别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曹正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徐鸿涛系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宣传部网络与文化管理科副科长,该文系西南石油大学2021-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媒介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X2021 JGYB094)”的阶段性成果)

毕业了皮璟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