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22期(总第378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大概念导引下的童谣跨学科学习
■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何小波
《教育导报》2023年第22期(总第3787期) 导报三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阅读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同时,在艺术课程标准中,在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任务1“趣味唱游”、学习任务3“情境表演”和学习任务4“发现身边的音乐”均有童谣的学习要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基本以童谣和儿歌为主要内容,尤其是在一年级上册的阅读材料中,童谣占比非常高。二年级有10篇童谣,识字环节有6篇、语文园地有4篇。小学一二年级的48篇童谣,涵盖了儿童生活的日常经验、童趣想象、家庭社群、校园同伴、国家社会以及自然万物等方方面面。音乐教材更有不少童谣和儿歌,比如人教版(简谱)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数蛤蟆》《花蛤蟆》《猜谜谣》等,二年级下册《打花巴掌》《小老鼠上灯台》《跳皮筋》等。

新课标和教材对童谣的重视,是因为童谣有很高的教育教学价值,文本特点特别适合儿童学习,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童谣语言浅近生动、节奏韵律优美、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从语文学科的视角看,是儿童识字和学习语言、亲近语言的范本,也是儿童认识社会、感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从音乐学科的视角看,是儿童了解音乐节奏、音调与语言节奏、声调的关系等审美活动的重要载体。

然而,教师们虽然对童谣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教材中不同单元类型童谣的认识不充分,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不合理,常常局限在学科知识的维度进行童谣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等。同时,当前对童谣教学的系统研究较少。因此,深入开展关于统编版教材小学童谣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必要且有意义。

为此,我们基于“大概念”理念,提出童谣应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再转向跨学科育人,以打破童谣学习局限在读一读、诵一诵、唱一唱的单一模式,实现其综合育人的价值。

一、立足“三问”,澄清跨学科大概念

        林恩·埃里克森在《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一书中将知识的结构归纳为由“事实—主题—概念—原理概括—理论”不断抽象而成的认知框架。可见,主题是大概念的“透镜”,是抽象大概念与具体生活情境的重要“中介”,大概念潜藏在众多具体的童谣主题之中。因此,基于大概念的童谣学习首先要确定童谣探究主题。主题一般分人文主题和要素主题。如果教师将一个笼统的主题探究布置给学生,很容易让作业流于形式、疏于内涵。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挖掘主题“透镜”下的学科大概念,以大概念为“整合器”,利用 KUDB目标模板,“ K”即 know(学生将知道什么),“ U”即understand(学生将理解什么),“D”即 do(学生将能做什么),“ B”即 be(学生想成为什么),从这四个层面明晰童谣学习的内在逻辑与目标指向,提升童谣学习的内涵与品质。

由于大概念是一个兼具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往往可以立足“童谣是什么”(主题所指向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童谣为什么值得传唱”(主题所指向学科的价值与意义)、“童谣是怎样产生的”(主题所指向的学科的思想与方法)3方面对追问主题,抽象概括出现象背后的概念性理解,澄清跨学科大概念。

概念一:童谣是一种朗朗上口、短小简单,能在儿童中传唱的歌谣。

概念二:童谣中的语言和衬词能够体现家乡文化的独特韵味。

概念三:童谣是童年生活的映照。

二、基于“大概念”,厘清年段KUDB目标

基于三个大概念,教师分别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身心特点,利用 KUDB目标模板,表征出各年段的学习目标。比如: know(知道什么),低段目标:知道简单地说唱童谣;知道什么是童谣,了解童谣的歌词、结构特点。中段目标:知道什么是童谣,搜集、了解家乡的童谣;知道童谣有有旋律、无旋律之分。高段目标:知道什么是童谣,搜集、了解家乡的童谣和异域的童谣;知道童谣有有旋律、无旋律之分;知道地域不同,童谣的风格及编创思路也不同。

三、根据“ KUDB目标”,制定年段学习任务群

KUDB目标是 K、 U、 D、 B四个维度,决定了有四个维度的任务群。比如在“争做童谣文化小使者”或“我是童谣唱作人”这样的大任务下,分解出争做童谣搜集使、推荐使、吟唱使、创编使等任务群,每个任务群设置若干活动。年段目标的梯度和差异决定了制定学习任务群的难易梯度化和差异化。如:同样根据自己的童年生活,低段是编创无旋律童谣并表演;中段是编创有旋律的四川童谣,开一场四川童谣演唱会;高段是编创一首富有地方特点的有旋律童谣,开一场中国童谣演唱会。

上述任务群通过语文、音乐、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活动方能完成。比如在“争做童谣搜集使”任务中,得进行文献查阅、网络检索、民间采风、请教父母等多个活动,在“争做童谣推荐使”这个任务中,将搜集到的童谣进行筛选、梳理、分类,还要思考呈现方式,如纸媒方式:海报、手抄报、板报、版画、童谣集等;多媒体的方式: PPT、美篇、音频、抖音、微信短视频等。

童谣跨学科学习无论采用哪种呈现形式,学生都要用到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都要动手、动眼、动嘴、动脑。这一系列的综合性活动过程,指向学科融合,指向创意表达,指向审美与文创,使童谣在与美术课程整合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与音乐课程整合中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中重塑学生的良好品格,与劳动课程整合中培养快乐劳动的意识——最终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滋养学生精神世界,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