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30期(总第3925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会写作的教师更有可能走向卓越”
——对话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陈华忠
以写问道《教育导报》2024年第30期(总第3925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陈华忠,福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数学学科带头人,集美大学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福建省小数会副秘书长;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二五”与“十三五”立项课题研究,均已结题;公开发表9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出版4本个人教育教学专著,还将出版2本个人教育教学专著。【对话人】教育导报夏应霞

夏应霞:您开始教育专业写作有没有什么契机?

陈华忠: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3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福建的《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报纸上,我看到一篇论述假分数意义的短文。当时,我认为作者归纳的假分数概念不够严密,就写了一篇文章与他商榷,后来作者又写了一篇与我商榷,我再写文章与他商讨,在报纸上进行了一场“论战”。这次“笔仗”引发我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从而走上写作之路。

夏应霞:您的写作一开始就有比较高的起点。那么,后来不断写作的理由究竟是什么?

陈华忠:起先,有同事问我:“你为啥要写文章呢?”我说:“为了评职称。”后来,我发表的文章多了,有的老师问:“你为啥还写文章?”我说:“为了挣一点稿费。”现在,我发表文章,同事更好奇地问:“你文章发表得够多了,还写干嘛?”我说:“这是我的爱好。”

我写文章没有额外的想法,有感而发,仅是个人习惯,很少专门为发表而写文章。既然文章写出来了,能发表更好,多少也可以带来一些自信、乐趣和成就感,一切顺其自然。

坚持练笔,可以使自己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原有的一些零碎的、散乱的、初步的心得、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充实,使其更趋条理性和逻辑性。而练笔的过程,也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过程。

夏应霞:您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是写的内容并不限于学科,现在您时常聚焦哪些主题和内容来写?

陈华忠:教育写作,首先要选好题。我们常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眼睛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同样,文章的题目也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那么,如何选题?一般是从平时教育教学中着手,即:从教材挖掘中来,在分析教材过程中,对教材所蕴含的各种信息与资源进行挖掘,提出自己看法与见解;从自我反思中来,自己的课堂教学是最好的试验田,只要教学后经常反思,就会找到写作点;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找,可以从学生学习活动中找,还可以从教后反思中找;从听课观摩中来,观摩别人的课捕获亮点或方法,针对性进行点评,课后撰写听课感悟与听课随笔,这样可能形成有独特性的文章;从阅读思考中来,阅读是教师的应然状态,从期刊中看到别人的观点与经验,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想法进行合理融合与提炼;从教学研讨中来,教学研讨是学校常规教研的常见形式,只要参加交流时,认真倾听,用心记录,深入思考,就会有收获;从报刊征稿中来,报刊征稿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教师有心关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按照征稿要求去撰写,这样征稿的文章投稿命中率较高。

夏应霞:您最难忘的一次教育写作经历是什么?

陈华忠:2002年,我有幸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02年刚好全面使用新教材,培训期间我也有了很多想法。培训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写了《教师在挖掘教材资源中的作用》,从四方面论述——教材的“信息”要靠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要靠教师去圆成;教材的“空白”要靠教师去填补;教材的“活性”要靠教师去开发。我手写完后,请人帮我打字,我没审核就投稿出去了。半个月之后,我收到了《云南教育》李瑞龙老师的回信,打开一看,我呆住了,稿件标了密密麻麻的红字。从此,我对文字就有了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投稿也有敬畏之心。

夏应霞:您认为,坚持教育写作会给教师的专业素养带来什么帮助?

陈华忠:坚持教育写作,其实是教育反思的过程,对个人修养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概括起来,教育写作有五大“功效”。

一是促进思考。我们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小事情”,对于这些鲜活的思想和事件,从教之初,我们的认识多数是肤浅、无意识的,不善写作的教师会让这些认识流失了,而会写作的教师善于从这些平常的事件进行分析与思考,逐渐提炼出本质的与规律性的东西。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的时候,必定会迫使自己对这些“平常”的事件进行一番思考、研究和追问,才能下笔成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其实,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思考的过程,更是提升的过程。

二是促进观察。观察,是了解社会的基本能力,又是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观察中的“观”,即为看,其中的“察”,却是“体察”,也即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品尝以及用手指进行触摸。要使我们真正学会科学观察,进行写作则是一个极为经济便捷的方法。譬如,我们常常会看一节观范课,然后叙述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价这节课的优缺点。经常动笔写文章,对教师观察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看似只是练笔,实际让老师善于观察,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

三是促进读书。读书与写作和人的呼吸是一个道理,写作是倾吐,是“呼”的过程,“读”是吸纳,是吸收和汲取的过程。读是写的源头活水,写是读的凝练表达,写作能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吸收、汲取。为此,教师必须读些教育理论书籍,不断了解学科教学最新的动态以及前沿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寻找一些写作灵感,为自身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永葆激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和写作就是教师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的水是充满着清新氧气和营养的“活水”。教师不断地从中汲取到新鲜的思想,精神和心灵不断地感受到新鲜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保持对教育工作的激情,远离职业倦怠的泥沼。尤其是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在 CN刊物上发表时,产生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坚持写作能让教师永葆激情,感受自身成就的幸福。

五是实现自我。写作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很多名师的成长经历也都证明了写作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在网络时代,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许多教师都在各类博客、论坛上,在以文会友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我认为,一个不会写作的教师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但是会写作的教师却更有可能从优秀走向卓越。

夏应霞:您写作时遇到“卡点”怎么办?

陈华忠:写作时,常常会出现写着写着,断线了、卡住了、写不下去的情况,若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暂停不写。过几天,我们打开文本,有时发现前面所写的内容没有什么价值,就会放弃写作。这样断断续续写文章,根本写不下去。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鼓励自己要有毅力,坚持一口气写完。我通常先确定写作的主题,围绕主题从三至五个侧面进行叙述,不断推敲小标题,看看是否有新意。然后,再寻找实例论证。这样,就容易完成,突破被卡的情况。

夏应霞:您与那么多教育媒体打交道,对教育媒体有何建议?

陈华忠:随着课改不断深入,涌现出一大批教育教学专家与名师,这些专家与名师所写的文章,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写作的深度,许多期刊为了办刊的质量,喜欢采用专家与名师的文章,来提高期刊知名度与质量。而农村一线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他们的文章来自课堂、来自一线,通常是经验文章,由于没有高深的理论,往往无法刊发。建议教育期刊要按一定比例刊发专家名师与一线教师的文章。专家与名师的理论文章,一线教师往往无法移植与借鉴,反而一线教师的经验文章,教师可学可搬。多刊发一线教师的文章,激发教师科研积极性,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写作兴趣。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