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4期(总第3959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锚定”课堂 “打捞”成长
——对话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语文老师董新明
以写问道《教育导报》2024年第64期(总第3959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董新明,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语文老师,系湖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语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1300多篇文章;主持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实验项目4项,均为优秀;主编出版《中学生同题作文一拖三》《精彩阅读》《高考金色作文》等专著十余部;指导学生发表作文1200余篇,并有300多篇获奖。【对话人】《教育导报》夏应霞

《教育导报》夏应霞

夏应霞:教育写作之旅,您是如何“启航”的?

董新明:学生时代的我喜欢写作文,受到语文老师赏识。就读师范时,我经常给县广播电台投稿。这应该是我后来致力教育写作的铺垫。

最直接的原因是,从教两年后的一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为了帮助学生牢记“蠹”和“囊”的形体与意义,我利用了字谜识字法。先介绍“蠹”字的字谜——“一中头,宝盖腰,石头底下两虫叫什么?东西容易被虫蛀!”然后让学生边念边记。随后,我出示一个“囊”字,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自编字谜。大家集思广益,很快就落实了任务——“一中头,宝盖腰,襄字不戴帽。囊字本义是什么?东西要用口袋装!”我由此受到启发,便把这一“教学镜头”写成了小文章,取题为《简易“教具”》,投给了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月刊》。1983年8月,这篇“处女作”的发表带来连锁效应:我因此被吸收为县中语学会会员,还获得了县镇校三级教研成果奖励;更重要的是,它大大激发了我的教育写作兴趣,让我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一发而不可收拾”。

夏应霞:“锚定”课堂是您教育写作的重要特点。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写作的素材库,但是很多教师往往抓不住“锚点”,您能谈谈您具体怎么做的吗?

董新明:我在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独立钻研教材,提高“素备”能力。这里的“素备”,即先不参考任何资料,而是独立阅读文本,写下批注,用心发现文本的美点、亮点和疑难点。独立备课是一种有效的课前预设,“课前预设”的过程可以捕捉教学灵感,彰显师者智慧。如我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这”字见奇,“忙”字见色》一文就是我“素备”《林黛玉进贾府》的结晶。初读文本,我就被“这”(这林黛玉,这熙凤)字吸引住了,随后又发现了一个看似寻常却很有意思的“忙”。于是我仔细梳理文本,筛选出若干个“这”和“忙”,结合文本,细心玩味它们的文学韵味,体会它们刻画人物形象的真谛。付诸课堂实践之后,立马整理成文,随即投稿。

二是在课堂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读写能力。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活动构成的。如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就安排了“师生角色表演”环节,再现了师生谈“志”的不同风采,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教学《沁园春·长沙》,就引入“词句改写”任务,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秋日湘江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壮丽景色,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为教师的教育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发表的《平仄对仗见智慧》《一堂妙趣横生的作文课》等论文就源于课堂教学活动。

三是改革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高三语文复习课,要么是“一做到底”(整节课做题);要么就是“一讲到底”(老师唱独角戏)。我“不走寻常路”,把讲台让给学生,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年轻的生命活跃起来,努力提高备考效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请“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请把答案公开“晒一晒”、请小组合作“评一评”。学生对这种“兵教兵”的备考模式十分喜欢,参与度很高。我后来由此写成了《语文备考,让学生“唱主角”》《复习课,可以上得轻松点》两文,均被省级刊物录用。

夏应霞:您不仅自己勤于写作,收获满满,还带动了学生的写作,师生成果交相辉映。您能谈谈这方面的经验么?

董新明:“学生须能读书,不待老师教;学生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为中国语文、为语文教学描绘的美妙境界。作为一名语文人,我责无旁贷。一是自己深爱母语,用自身的热情与积极来影响、感染学生。因为热爱可以成就语文的美丽。二是善于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经典名著,含英咀华,厚积写作本领。三是组织有效训练,把常规作文与文学创作结合,采用多种评改方式,营造浓厚的写作氛围。并广泛联系语文报刊,多渠道推荐学生作文,让学生品尝发表作文的愉悦感。不论是任教高一、还是教高三,我都会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作文、投稿。我指导学生发表1200多篇作文,就是几十年日积月累的结果。

夏应霞:可以说,您用教育写作之“网”“打捞”了自己的成长。面对当今正在一线耕耘的青年教师,围

绕教育写作,您怎样鼓励他们?

董新明:一是加强教学反思。叶澜说过:“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他成不了名师;如果他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他有可能成为名师。”教育写作是一种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是在碎片化时间里完成的。我业余时间不打牌,少交友聚会,大多数时间用于教育写作,教育写作促进了教学反思。写成的文章回馈课堂,激活教学,打开常教常新的格局。

二是赋能专业成长。正如竹子生长一样,每长一节,就要“做小结”,然后继续向阳而生。教育写作的恒久坚持,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赋能。有位学者研究过100位教学名师的成长轨迹,即广泛阅读——潜心钻研——乐于实践——总结写作——反馈教学。语文名师肖培东认为,教育写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思想,又需要能力,也需要毅力”。我几十年的专业成长路上,时时闪亮着教育写作之灯。

三是积极投稿,即使遭遇退稿也不能放弃。把写作、投稿当作一种磨砺心智、提升自我的途径,以平和的心态不断积累,相信“天道酬勤”“功到自然成”!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