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艺术疗愈家长沙龙活动在成都市武侯区簇桥街道锦城社区举行。活动以“是妈妈,更是自己”为主题,面向社会公益开放。20余位对亲子关系存在困惑、对自我成长感兴趣的家长参与体验。
在现场的交流、分享中,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分会委员乐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睿引导家长思考现有教育困惑、更新自我成长理念,与孩子共同成长。
一场疗愈沙龙
倾听内心的声音
“请大家思考今天为何而来?可以结合实际困惑,根据感兴趣的话题选择你的位置。”在两位主讲专家的引导下,现场家长就“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个人成长”3个主题自主分组,围坐在一起,进行自我介绍、期望表达等初步交流。
自我陈述的环节就像一个放大镜,帮助家长们在表达的同时,将目光聚焦于自己面临的突出问题。活动现场的参与者以妈妈居多,说起孩子的学业问题、未来发展,她们的言语间充满了担心与焦虑。有人表示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来,还有人因无助迷茫泪洒现场。
“说出来,是疗愈的开始。”石睿表示,这样的环节除了帮助家长直面自己的核心问题,也给了他们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让紧绷的精神放松下来。
“探索内心,需要回到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去。”紧接着,在背景歌曲《是妈妈是女儿》中,石睿引导现场家长思考“最触动你的歌词”“这句话是对谁说的”,探讨母女角色,激发情感共鸣,看到内心深处对亲子关系的向往。现场,大部分家长选择站在妈妈的身份上叩问自己:“我做得够好吗?”有的想要问问孩子:“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怎样才能更好地爱你呢?”也有人站在女儿的角度询问母亲:“你对我的期待实现了吗?”
活动现场,社区工作人员为家长提供了纸笔,让他们将“自己、孩子、妈妈”等人物画出来,并尝试换位思考,站在画中人的角度重新做自我介绍,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不同身份视角下的反思,能为家长们带来更多启示。”石睿表示,家长很容易陷入“为孩子好”的误区,忽视了孩子的需求与感受,角色置换后,他们能够跳脱出原有的身份看待问题,找到自己的缺失与不足。在反思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成长中存在的缺失,避免将自己的遗憾投射到孩子身上。
“在体验中,我发现家庭中很多的冲突都来自爱的错位,不能用‘爱’的名义去绑架、束缚孩子。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这需要我们转变态度、方法,静下心来,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尊重、理解孩子。”参与活动的家长在分享中谈道。
重新认识自己
做有幸福感的妈妈
“我曾经是一名非常焦虑的妈妈。那时,我总觉得是孩子不听话、性格差,才导致家里鸡飞狗跳。”活动中,乐郊分享了她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悟。她告诉现场家长,用对抗的方式去改变孩子,只会使情况越来越糟糕。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找到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接受的家庭教育,乐郊逐渐解开了“心结”,缓和了与孩子的关系,她和孩子的身心状态都越来越好。“关照自我与照顾家庭一样重要,当妈妈有能量时,才能更好地给予孩子鼓励与支持。”乐郊说。
这也启示更多妈妈去思考,母亲的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母亲的职责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
对此,石睿表示,首先应“活出自我”。为家庭操劳、为孩子牺牲,让许多妈妈长期处于自我消耗之中。也正是因为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她们也对孩子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高的期待,孩子的优秀成为她们个人价值最有力的证明。
实际上,无论与社会、他人,还是亲人之间,所有关系都需要确立边界感。人格成熟度不足、边界感模糊的妈妈与孩子是“共生状态”,孩子的一举一动会极大地影响妈妈的情绪,而妈妈的内在缺失也需要靠孩子来填补,这会使亲子关系越来越窒息,彼此的幸福感也越来越低。
“妈妈需要有自己的名字。”石睿表示,妈妈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也要允许孩子有自我意识。同时,要尊重自己除了“母亲”以外的其他身份,不被“妈妈的职责”所淹没。
很多女性在有了孩子后,孩子的名字就成了她们的代号,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其他社交场合,“ XX妈妈”的身份总会被放在首位。石睿提醒,妈妈们在这种时候要尝试重新认识自己。“成为一个有幸福感且不被困住的妈妈,并不一定要做一个在外打拼的‘女强人’,而要具备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稳定的内核,看到并回应自己的需要,不过度让渡与妥协,从而更好地兼顾自己的职业发展、自我发展以及家庭职责。”石睿说。
乐郊说:“妈妈松弛下来,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包容的养育环境,让他们敢于尝试、自由探索、不怕犯错。在心理层面给予孩子养料,滋养他们的成长。”
爱子有方
为生命成长助力
“家庭关系是一种系统关系,每一个成员承担相应的角色与职责。”石睿说,“生命成长的‘功课’每个人都要完成,只是所处的阶段不同,面对的主题各异。对于家长而言,觉察自我成长的重要性是第一步。”
石睿表示,妥善处理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建立更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需要家长提高反思能力、加强情绪管理、增强心理韧性。
具体而言,家长需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孩子,遇到问题合理归因、积极解决,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同时,情绪稳定的家长才能养育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家长如果喜怒无常,像一颗“定时炸弹”,孩子也无法很好地化解负面情绪、应对压力。另外,孩子需要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这需要家长先一步承受住外界的种种压力,转化、减少内心的焦虑,不被外界因素左右,专注于自己孩子的成长。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对自我本质的追寻。家长善于修复自己内在的匮乏感,才能增强整个家庭幸福的能力。”石睿告诉在场家长,家人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也是有弹性的。当不愉快发生时,要善做彼此的“容器”,明白此刻对方的负面情绪并非针对自己,而是需要家人做后盾,给予理解与关怀、引导与帮助。“认识到我们是彼此需要、相互支持的一家人,才能构建互动良好的家庭关系。”石睿说。
此外,“表达爱”与“感受爱”的能力也十分重要。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倾尽所有,孩子却爱搭不理;自己苦口婆心,孩子却房门紧闭。面对这样的沟通困境,有的家长会责骂孩子“没良心”“不懂事”,殊不知,可能是自己的表达方式出了问题。
“付出爱也需要考虑对方的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在先、表达在后。”石睿表示,感知爱的能力很重要,能够体察家人的付出、珍惜被爱的幸福,并给予感恩与回馈,让对方也有良好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去看家庭教育,学习、成长的过程并不拘泥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家长的职业发展,而是让生命焕发活力,把人生中的每个角色都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力。”石睿建议家长,从自己做起,重新连接自我、重塑亲子关系,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与沟通,在更加健康、稳定的家庭环境中与孩子共同成长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