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13期(总第400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凉山州: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教育导报》2024年第113期(总第4008期) 导报一版

近年来,凉山州把“学前学普”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改变普通话“零起点”儿童命运的奠基工程,系统谋划,精心组织,着力解决“哪里学”“谁来教”“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帮助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在哪里学”的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凉山州在10个县启动“一村一幼”计划试点,随后在全州17个县(市)全面开办“一村一幼”。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等原则,充分整合利用富余公共资源,通过改造村委会活动室、学校富余校舍、闲置村小,以及租用民房、新建等方式,在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设立幼教点,采取“一村一幼”“一村多幼”“多村一幼”等开办方式,每个点开设1个或多个混龄班,招收3-6周岁学前幼儿,满足学前幼儿“有学上”的需求。

就近就地选聘村幼辅导员,解决“谁来教”的问题。针对“一村一幼”师资短缺问题,各县市就近就地招聘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大中专毕业生担任幼教点辅导员,幼教点每班配备2名学前教育辅导员负责保育教育工作,保障农村幼儿就近接受基本的学前教育。

结合实际制定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把“学会普通话、养成好习惯、懂得感恩情”作为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牢牢锁定让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目标,帮助民族地区孩子在学前学习普通话、养成好习惯,为他们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奠定基础。

用足用好政策资源,解决“办学经费哪里来”的问题。各县(市)统筹各项教育发展资金,用于房屋改造、配置设备、购置教玩具等,县级财政还为辅导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州县财政为“一村一幼”辅导员提供每人每月3000元的劳动报酬、按每人每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县(市)辅导员绩效考核资金补助等;统筹资金减免学前儿童保教费、解决11个原深度贫困县幼儿营养午餐等。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以来,凉山州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边实施、边完善、边总结,创新路径、强化统筹,探索形成了符合凉山州具体实际的“1246”工作方法,即紧扣“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1个总体目标,组建州县“两级机构”,建立沟通、督查、评估、考核“四项机制”,狠抓设施设备、师资培训、宣传动员、规范管理、督查考核、效果比对“六项重点工作”,“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9年,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项目组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学前学普”行动案例入选中宣部《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脱贫攻坚案例选》、教育部《推普助力脱贫攻坚案例集》,并作为一项扶贫创新探索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2022年,课题成果《民族地区零起点儿童“学前学会普通话”实践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内容来源: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