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艺术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要深入理解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学业质量,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和学习经验,设计并实施教学。根据简阳市音乐教学实际,简阳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自主创新,积极研发线上教学微课资源,形成音乐资源微课开发的新常态,助力艺术教师专业成长。
一、简阳市音乐师资现状
简阳市现有在职音乐教师160余人,城乡音乐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教研校际差异较大。现行音乐教材内容多、范围广,包括演唱、舞蹈、器乐、戏曲等,其表演形式多样化。宽泛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以一己之力难以把握。因此,我们集全市教师之力开发适合线上教学、较全面和高质量的音乐教学微课。目前,简阳市有284节音乐微课被中国教师研修网收录、139节舞蹈微课资源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108节舞蹈微课被人民音乐出版社教学资源平台收录、65节弹唱微课被成都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收录,200余人次教师分别受到表彰,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音乐微课的实施路径
按照“顶层设计、制定方案→开发建设、实践反馈→改进完善、推广共享”的微课研发路径,以人音版中小学音乐教材为素材,以“一舞蹈一微课、一歌一微课”的方式进行研发。
1.顶层设计、制定方案
调研现状,形成报告。我们通过网上问卷和现场问询等形式开展问卷调查,其内容涵盖被调查者基本情况、授课年级、特长,以及参与师资培训等现状。根据调查结果,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选好课题,构建框架。教培中心召开微课专题会,进一步明确微课的研究意义、目标、内容、对象,制定微课研究相关制度,确保研究过程有序高效。例如,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草原》中的演唱歌曲,它是一首以蒙古族民歌素材创作的、具有明快旋律的儿童歌曲,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学会歌曲后,学生要表演舞蹈。因此,教师在舞蹈编创中,采用蒙古舞的技法,用吸跳步、骑马勒缰绳、扬鞭、甩鞭、硬腕等动作,勾画出小牧民天真活泼、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根据课题实际,我们组织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研究、边实验、边推广,提出微课研究的预期成果。
2.开发建设、实践反馈
舞蹈微课是涵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全学段,含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戏曲舞蹈等舞种的舞蹈教学影像资料,要做好此项目难度极大。我们召开全市骨干教师研讨会,分析音乐课程相关资源;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他们微课制作的信息技术和应用水平;按照方案要求,对参加研究的音乐教师进行分工,包括舞蹈编创组、指导教师组、资料组、视频录制组、后期制作组等。比如,舞蹈编创组主要负责舞蹈微课的研发和编创,资料组负责搜集整理“音乐教育创新”“课程建设”“微课开发”相关文献资料;视频录制组、后期制作组确保微课作品质量符合要求。在教培中心的统一管理和安排下,教师们在微课研发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进步。
按照研制计划,教师定期上传和分享编创的视频,指导教师检查视频,并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其他教师也在同一网络教研平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如微课《对花》的编创中,指导老师要求舞者采用黄梅戏对唱的表演形式,配合“手眼身法步”的戏曲表演技法,反映乡间欢乐美好的生活和农家少年的生活情趣。在后期制作中,由后期制作组教师负责处理视频、音频的剪辑与合成等,上传视频样本到网络教研平台,大家反复观看并提出修改意见。
就这样,简阳市369节舞蹈微课视频资源通过拷贝和网络分享的方式下发给音乐教师,用于课堂教学、验证微课的教学功能、跟踪评价,并不断对 PPT、文稿完善和改进。
3.改进完善、推广共享
聚焦人音版教材的微课开发,我们经常性开展现场观摩、展示和研讨活动,优化研究内容、过程、评价,促进研究成果的实施与推广。在简阳教育、简阳教培、“学习强国”、人民音乐出版社教学资源平台等在线平台,我们发布了部分微课,还为甘孜、阿坝州等民族地区学校的音乐、舞蹈教育教学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
三、启示
微课是一线音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自制的学科教研成果。它倒逼音乐教师研读课标和教材、遴选音乐素材、学习AI数字技术、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这种立足课堂教学、有多元形式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形态,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特别是探索了一条以任务驱动、同伴互助与监督、微课研发为抓手的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基金项目重大课题(协同研究)《区域推进中小学美育评价改革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CJG23A003-2)和2022年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质量监测与评价创新研究》”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