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联体”建设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如何找到各自定位,形成“默契”,携手共进?怎样使协同共育的教育新生态惠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在近日召开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暨“教联体”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负责人、项目单位代表,结合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进行了相关案例的分享,共同为“教联体”的发展建言献策。
建好“教联体”,家校社何为?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教联体”的建设,为孩子构筑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河南省郑州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部党委书记、部长田鸿鹏指出,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夯实协同育人基础。他表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学校则是孩子接受系统学科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社会则应成为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舞台,通过教育资源支持、实践场域拓展,为孩子提供更多机会,在现实生活中增长本领。
家校社角色不同、职责各异,每一方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凝聚合力、协同共治,则有赖于政府部门的统筹与重视,需要多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成立了由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教育、宣传、公安、网信、卫生健康等42个部门、单位的职责、任务,从“顶层设计”做起,为家校社的有效协同保驾护航。
作为家校社“同心圆”的“圆心”,学校承担着“教”与“联”的双重职责,山东省临沂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张晓燕认为,好的教育应唤起孩子不断成长的生命力,这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评价模式,更全面地评价孩子的发展。同时,学校要引领家长转变育儿观念,关注孩子的真实表现与成长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提供更细致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接家长需求,解决具体困惑,立足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家长提供方法、建议。
家长在“教联体”建设中也并非被动的参与者。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实验教育集团校长张德芝表示,有效的家校沟通会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提高家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也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走出家门,走出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展离不开社区、社会资源的支持。“社区街道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职责。”锦江区春熙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龚晓兰认为,在“教联体”建设中,社区、街道不仅是城市管理的执行者,更是教育资源整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者。
经验交流,如何用好“教联体”?
“每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会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文字,我们能具体地感受到孩子们的进步。”家长李斌娜结合自己的职业专长,与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劼人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一起,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小小讲解员”们提供培训。“孩子乐于参加,家长也很珍惜这样的实践机会。”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李劼人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张志强表示,让学生参与到纪念馆的讲解工作中,既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李劼人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
家校社携手,丰富学生实践课程,提升多方面素养。张志强表示,“小小讲解员”的校外实践只是其中一个活动,在“教联体”的建设与运行中,李劼人故居纪念馆会继续发掘馆藏文化资源,助力校外教育与和谐家庭建设。
为强化支持体系的构建,郑州高新区坚持以社区为主,就近连接中小学,打造教育共同体。“以区域资源为支撑,组合区域内的高等院校、企业场馆等教育资源,建立丰富的区域资源供应库。”田鸿鹏分享道,“资源的联动还可以通过开辟‘第四课堂’来实现,借助科学教育基地等,帮助区域内学校完成科学副校长及科技辅导员的配备。”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则以课程为基点,在校内外课程协同构建中,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以内联、外联、互联3种方式,融合学校课程、社会机构以及全国实践基地等资源,实施学校下单、少年宫买单的“订单式”课程引入。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可婷介绍,在康巴什区今年开展的“红领巾”治理荒漠生态教育行动中,有35所学校认领了“红领巾”治理荒漠任务,多方联动、共同参与,以“希望田播种、愿望树栽种、亲子林养护”等形式践行治沙防沙、植树种绿等生态行动。让孩子们在亲手劳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家乡自然条件的了解,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与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新的“升级”,还需如何发力?
如何在“教联体”建设过程中,构建高质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会议的交流探讨,也提出了新的“升级”方向。
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教育发展科科长、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副校长明中会表示,数字教育变革可以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突破口,进一步形成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生态的协同化高度统一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校园体系。
“当下,我们采取小机构、大服务、高度精简的工作机制,以有限的机构和人员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对工作运转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但它也对推动‘教联体’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能更好地联动全域资源、缩减沟通成本。”明中会谈到,数字赋能教育,能够更高效地实现全方位联动,线下线上互为补充,能更全面地满足需求;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也有利于实现精准检测和科学指导。
以“教联体”为阵地,打造多维立体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还需要强化各教育主体的参与共识。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者。
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饶海韵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的迅速变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社会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和不安情绪也在教育领域呈现出来。同时,舆论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元价值观下,家庭对教育的需求也更多样化。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家校关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人才发展困境等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
因此,建设“教联体”更加需要“达成共识、一起共事、实现共赢”的工作思路。饶海韵说:“家校社真正地实现协同发力,才能对孩子的全面成长和未来发展产生叠加效应,助力他们健康成长、获得幸福,这也应成为各个教育主体共同的目标所向。”
共识之下,饶海韵指出,应强化政府引领护航之力,分层、分级组建“教联体”,分别从市、区、街道推进工作落实,形成协商会议、协调对接、资源共享和监督检查等机制。同时,推动学校教育转型,重塑家校共育信任桥梁,通过正向鼓励、评价激活学校动力,为家长搭建互助平台,推进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输出优质家庭教育内容,帮助家长多途径学习、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必要时,也需联合各政府职能部门,以项目形式引入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同向发力,解决教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