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育人资源,形成教育观念、育人方式的共识,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在2024“成渝双城家长节”分论坛上,来自成渝两地的中小学校长、优秀家长代表及社区教育学院、妇联等相关负责人,交流探讨了家长学校建设和协同共育的实践经验、家庭及家长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担当,各区域分享了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做法和成果。
学校主导
增加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协同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家长也应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自身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部分家长对于家长学校的活动参与度不高。成都石室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毛道生形象地用“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一头冷”来比喻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他认为,学校应跳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学术化误区,从“任务驱动”转向“行为改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一些案例分享、实践参与、情景模拟等,提升培训实效,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意识,激发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校党总支书记陈娟则认为,当前僵化的工作机制是导致家长参与度不高的关键因素。“不论是学校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提出教育方面的要求,家长往往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使得家校之间的互动流于形式。”在她看来,只有充分赋予家长自主的权利,才能激活家长的热情。因此,该校家长学校的机构设置、章程制定以及活动策划,均由家长们自主决定和执行。这一变革使家长实现了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其积极性和责任感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提升。
“家校共育并非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简单相加,它是家校双方在了解、理解、互动、谅解、尊重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的过程。”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易永伦指出,“学校很乏力、教师很疲累、学生不快乐、家长很焦虑”是当下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同时也加剧了家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此,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引入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课程,通过“全员参与,建立全链条网状管理机制”“全学科覆盖,开展校本课程实践”两大途径,将积极心理教育理念贯穿学校和家庭教育全过程,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促进家校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家校社如何从随机的沟通合作走向制度化的协作?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孙余介绍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团队的运行机制。她以七年级家长会为例,班主任召开的家长会,侧重于引导家长和学生快速适应初中生活的变化;学科老师主导的家长会,则着重向家长介绍学科特点、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心理老师也会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及时提供心理辅导。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指导,有效提升家长的教育参与度,增加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家庭尽责
用智慧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在一个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家长代表李梦韬看来,父母最大的责任便是给孩子一个快乐且有意义的童年。
“记得女儿抓周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抓起一支笔,然后得意地挥舞起来,这也许是孩子本能的选择,但我相信也是家庭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李梦韬的女儿出生于艺术之家,爷爷是书画家,奶奶是艺术教育家。受父母影响,李梦韬的丈夫从小热爱美术,如今也奋战在艺术教育的第一线。
李梦韬一家曾回乡寻根,她被“择一事终一生”的家训深深触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份坚守显得尤为珍贵,它指引着后人勇往直前,追求工匠精神。”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女儿尚在襁褓中就常常趴在画案上看爷爷画画,有时递给她一支笔,她便能有模有样地画起来。
虽然出生在艺术世家,但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上,李梦韬夫妇却从不干涉女儿的创作与表达。他们给予孩子充足的操作空间,保留其最本真的艺术天性。“孩子的世界与大人截然不同,父母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孩子的独特视角,给他们一个快乐且有意义的童年。”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李梦韬的女儿在自由与快乐中茁壮成长。
而在另一个家庭里,吴永聪和儿子吴博恩则书写了一段关于坚韧与爱的传奇。吴博恩刚出生便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他6个月大时被确诊为重度脑瘫。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吴永聪向医生、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求教,并广泛阅读书籍,为儿子制订了一套全面的康复与教育计划。
在吴永聪的家里,3个大书架上堆满了关于家庭教育、脑科学、心理学的书籍。他围绕问题从书中寻找方法,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和领悟,小心谨慎地尝试,直至找到最优策略并实施,直到情况发生改变为止。
这份对知识的渴求与对儿子的爱,让吴永聪战胜了生活的磨难。在他的教育和陪伴下,吴博恩逐渐展现出积极阳光的一面,发展出多个兴趣爱好,并荣获了成都市新都区“美德少年”、学校“新三好”等荣誉。今年,他更是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当被问及大学阶段的计划时,吴博恩坚定地说:“我要坚持学习,为实现目标夯实基础,以期更好地服务他人、回报社会、贡献国家。”他的回答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社会支持
合力推动教育资源共享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社区一直发挥着支持服务、全面育人的重要作用。“资源整合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而社区正是汇聚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的理想平台。”成都市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滕丽表示,社区教育学院邀请知名专家、名优导师,组建了“智囊团”“讲师团”“友邻教师”等队伍。其中,“友邻教师”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家长的欢迎。
滕丽介绍说,“友邻教师”由在地学校教师、居住在社区的专家学者等共同构成。他们定期在社区公共服务空间,以“摆龙门阵”的形式,为有需求的家庭把脉问诊、答疑解惑。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效打通了社区教育服务青少年的“最后一公里”,还全面提升了青少年及家庭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和归属感,使社区真正成为了孩子和家长心中“可去、可学、可为”的温暖港湾。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整体框架下,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怀与帮助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市江北区妇联三级调研员谢小莉指出,对于部分缺乏家庭教育能力和意识的家庭,如何给予他们必要的援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
“这类家庭往往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父母教育观念陈旧,特别是一些问题少年的家庭,家长的不配合、不理解、不支持,使学校和社会难以有效介入。”谢小莉说,江北区妇联积极采取行动,与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紧密合作,针对民事和刑事案件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实施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生活,重新踏上正轨。
如何将家校社协同育人融入到基层治理中?成都市武侯区吉福社区通过“共享奶奶”平台给出了答案。社区党委书记李含荣介绍,社区双职工家庭,家长工作繁忙,孩子放学后的照顾问题日益凸显;而社区内退休居民则拥有较多空闲时间,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社区组织“共享奶奶”,义务接送双职工家庭的年幼子女上下学,并利用社区和小区的共享空间开展陪伴服务。目前,除了“共享奶奶”项目外,社区还成功孵化了“智慧妈妈”“故事爷爷”等多个项目。
李含荣表示,这些项目的开展极大缓解了双职工家庭在学生接送、作业辅导、寒暑假照料等方面的困境,有效实现了协同育人的目标,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也为家校社协同育人融入基层治理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