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11期(总第402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历史课如何引导学生跳出“路径依赖”?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 周文
学科探究《教育导报》2025年第11期(总第4026期) 导报三版

所谓“路径依赖”指的是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人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在历史教学中,一些常用的规范化角度、一些机械化的记忆或教师不接受学生的质疑和反驳,常常会使学生对历史课形成路径依赖。如何在历史课中引导学生跳出路径依赖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少一些规范化角度,多一点深度加工。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一些历史教师常常习惯性地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角度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或者从背景、过程、影响和意义方面去引导学生归纳和掌握历史内容。不可否认,这些规范化的角度对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但是会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路径依赖,对于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解读史料、深度剖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有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应对历史课进行创造,少把学生限制在规范化的角度里,多设置一些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深度认识和理解相关的历史内容。

在讲解《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往往从政治、经济、组织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有的教师另辟蹊径,从林觉民的《与妻书》入手,引导学生先了解和把握武昌起义的历史,回头来再反思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事先给出规范化的角度,而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少一些机械化记忆,多一点灵活运用。在日常的教学和备考复习过程中,很多历史教师往往整理和打印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过程和影响等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机械记忆。毋庸置疑,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短期夯实历史基础、形成历史学科必备知识是有一定实效的,但是对于学生长期形成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作用有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少整理现成的历史结论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运用文字、图片和影音史料引导学生对历史课内容灵活运用和理解。

在讲解《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后,我们将一些平时从经典著作当中收集的文字、图片和音像史料分发给学生,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去阅读、理解和思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灵活解读史料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少一些负面的否定,多一点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体,需要教师讲授,更需要学生参与和提出质疑。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不敢正面回应,不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交流解决问题,而是予以否认。这样的课堂,学生被动地陷入教师给出的结论当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效果不佳。面对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质疑,建议教师少否定,积极与学生合作探究、深度剖析和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

如在讲解《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按照教材侧重讲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冲击。有学生就此提出:“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难道就没有好处吗?”面对学生的质疑,有的教师没有及时与学生交流,或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否认,明显挫伤了学生参与课堂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接纳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从主客观方面来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清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路径依赖”是一种教学套路的不良影响,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加以警惕和关注。历史课在教学历史的同时,教师要面对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和策略,将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侧重点,为其全面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