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老师,小语的卷子,在她的桌肚里!”周五下午第一节课,评讲周末试卷作业,小李同学举手、声音尖锐,全班同学的目光投向了小语。课上,我让没带试卷的同学与有卷子的同学组合学习。此时,小语和好友正凑在一块儿。
“小语,赶快回去,拿自己的卷子,边听边改错!”我语气坚决,小语极不情愿地起身,拖椅子慢吞吞地回到座位,无精打采地听课,眼睛却不时瞟向邻座的小文。
第一节课后,我坐在讲台边辅导学生。突然,小语和小文的桌边围了一大群人,争吵声传了过来。冲突并没有结束。
孩子们告诉我,小李之所以提醒小语,只因小语的邻座小文发现了这一“秘密”透露给小李,爱出头的小李便“告”了老师。
小语和小文,是一对“冤家”,三天两头掐架,让班主任头疼不已。我安顿好学生后,把小语和小文叫来。
“今天,我知道你俩都受了委屈,现在把各自的委屈都说出来吧。”看着她俩脸上挂着泪珠,我决定先与其共情。
小文愤怒地说:“她老骂我没妈。”话还没说完,小语立刻反驳:“我没有!”
“那你说过什么?”我追问道。
“我只说过‘有妈生,没妈养’。”小语低着头,声音小了些,但仍带着倔强。
“好吧,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我无奈地叹口气,“小文说完了委屈,你也说说委屈吧。”我看向小语。
小语的泪水瞬间决堤:“小文总针对我,从三年级开始就一直找我碴儿,还不断‘骚扰’我妈妈,尽说我的坏话。”
等小语说完,我总结道:“小文最大的委屈是小语说她没妈,小语最大的委屈是小文处处针对,故意找碴儿。”她俩默默点头,算是认同。
“你俩因为一点小事就睚眦必报、互不相让,这样下去,矛盾只会越来越深,最后可能演变成打架。”我严肃地说,“我知道你们也想和平相处,只是找不到办法。”她俩不约而同地点点头。
我突然想起《六尺巷》的故事,觉得再合适不过。
“先讲个故事吧!”我说。
她俩听到故事,都瞪大双眼。“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府邸与吴姓邻居相邻,吴姓邻居扩建宅第,占了两家之间的通道,双方闹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难以定夺。张家人写信向张英告状,张英得知后,题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后三尺,这才有了著名的六尺巷。你们从这个故事里能得到什么启示?”
小文想了想,说:“张家主动退让,才解决了问题。”小语一直沉默。
我说:“小文说得对,张家比吴家更有势力,却不仗势欺人,主动谦让,矛盾就解决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你俩何不学学,小文少挑小语的毛病,小语也别恶语反击,大家都是同学,抬头不见低头见。”她俩相互看了一眼,轻轻点了点头。
“既然以前老挑对方毛病,现在就试着用欣赏的眼光,找找对方的优点吧。”我试图引导她们看到彼此的好。
两人陷入沉默。过了一会儿,小文眼睛一亮:“小语书写很好,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我满怀期待地看向小语,小语却只是苦涩地摇摇头,怎么也不肯说小文的优点。我继续引导:“你们同学5年了,小文身上就没一点优点?”她还是固执地摇头,我只好作罢。最后,她俩勉强互相道了歉,回到教室。
我心里清楚,一次谈话不可能解决她们的矛盾,我只想让她们知道,吵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教育,面对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孩子背后的家庭,每个家庭的知识背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不同。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立竿见影不过是美好的幻想。
下午第二节课后,我听说她俩又起了争执,赶紧又去调解一番。晚上,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放学后,小文和小语奶奶发生了不愉快。小文爸爸得知后,把电话打到了校长那儿。我愣住了,一阵心酸。
看来,下午的沟通没起作用,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曲折与复杂。但这就是真实的教育,无论多么艰难,一名智慧的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只愿孩子们成为有担当、懂包容、大写的“人”。
(文中学生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