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虽然你仪态懒散但意志坚定,虽然你个头矮小但内心强大……你就是很好很好啊!”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和敖丙的友谊让人羡慕。在和敖丙成为朋友前,哪吒其实尝试了很多次交朋友和融入群体,但都以失败告终。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如何平衡个性与集体规则?本期,我们将哪吒的个性和经历映射到校园社交场景中,和“10后”小朋友们探讨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同学相处、如何应对校园中的社交挑战。
如果哪吒来到了你的班级,你觉得他会是一位怎样的同学?你会喜欢他吗?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孩子们的回答。
我可太喜欢哪吒了!如果哪吒来到我们班,那他肯定是当之无愧的“人气王”。我们都会愿意和他做朋友的,就是不知道他愿不愿意,毕竟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也没有很多才艺。我希望哪吒能带领我们一起玩轮滑,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风火轮队”!
——李嘉明 9岁
课堂上,哪吒可能会像个小猴子一样,东张西望。不过,要是碰到他感兴趣的问题,估计他会“嗖”的一下跳起来,急着回答。一开始,同学们可能会觉得他脾气有点冲,但时间长了,大家就会知道,他很真诚。我猜,他也会慢慢学会“谢谢你”“没关系”“对不起”,让自己变得更“文明”。
——袁诗蕊 10岁
哪吒肯定是个超酷的同学,很有个性。我觉得他上课时不一定会守纪律,但他一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同学。如果老师愿意给他机会,他也会像我一样爱举手发言。哪吒做作业的话,估计会有点马虎,但他肯定写得很快,因为做完作业就可以去玩耍了。
——文珂瑜 10岁
哪吒可能有时候会有点调皮,但他一定是个讲义气的人,要是有同学被欺负了,他肯定会站出来帮忙。虽然哪吒看起来有点叛逆,但我相信他内心还是很想被大家理解和接纳的,我觉得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
——江钰珂 12岁
我觉得哪吒会是一个比较吵闹的同学,身为纪律委员,他将是我的“重点关注对象”。毕竟哪吒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知道他愿不愿意遵守班集体的统一要求。不过,我相信他能融入得很好,因为哪吒内心深处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愿意和他做朋友,在他需要时伸出援手。
——程怡然 10岁
哪吒勇敢、正义、有个性,肯定会给班级带来很多新鲜感。虽然他有时候很冲动,但他心地善良,愿意帮助别人,我觉得这样的同学很酷。我会主动和他交朋友,他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很让人佩服。我觉得和他在一起能学到很多东西。
——薛羽辰 11岁
如果哪吒是我的同学,我一定会更爱上学!他上课时可能有点调皮,但我觉得他一定很有趣。我们还能一起做小组作业、一起玩游戏。哪吒很讲义气,我觉得朋友之间讲义气很重要,我愿意和他这样的人成为朋友。
——张茂林 10岁
上课的时候,哪吒可能很难老老实实坐着,说不定还会扰乱课堂纪律。我猜他也不太会认真对待作业,因为他自由散漫惯了,会觉得写作业太枯燥。不过,哪吒本质是善良的,他肯定不会故意欺负同学。要是我们有机会一起玩的话,他或许会教大家一些好玩又简单的小法术,想想就刺激。
——李美 15岁
如果哪吒成为了我的同学,那他肯定一出场就是“焦点”,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和他玩。我有点社恐,虽然我也挺喜欢他的,但我可能不会主动去和他交朋友。我的朋友都是比较安静的性格,哪吒应该更喜欢热闹,我觉得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相互欣赏也是一种很好的相处模式。
——王雅洁 11岁
哪吒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认命、勇敢、有毅力,不过,他的缺点也很明显,脾气大,碰到不顺心的事容易冲动。我真的好想和哪吒做朋友,希望他能把“有梦想、有目标,不怕困难,一直向前冲”的劲头传递给我,这样,我也能变得像他一样勇敢。
——陈思妍 10岁
如果哪吒来到我们班,我猜老师和同学会有些头疼。上课时,他可能会不停地说话,害得其他同学没法专心听课。写作业时,说不定他会在作业本上画他的好朋友敖丙。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哪吒,想和他成为好朋友。我会把我最喜欢的零食分给他,和他一起跳绳、踢毽子。但我有点担心,如果哪吒猛踢一脚,我们的教学楼会不会塌掉?
——余苜城 8岁
哪吒成为我的同学的话,我想先问问他是不是成都人,会不会说四川话,如果他不会,我可以教他。周末,我会带他去喝茶、买糖画、看大熊猫,然后,带他回家尝尝我妈做的正宗川菜。最后,我们再齐心协力把作业做完,他一定会很开心。
——李子恒 9岁
尊重差异是破解社交难题的钥匙
班上有“特立独行”的同学,孩子如何与他交往?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小学三年级5班副班主任敬萱认为,引导孩子识别、接纳不同性格的同学,在互动中学会尊重差异,是培养儿童社交能力的重要环节。
看见差异背后的多样性
在敬萱任教的班级中,曾有几个孩子因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频繁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部分家长产生了意见。
“有的孩子会把同桌的课本藏起来‘逗人玩’,有的会因为同学没认真听他说话突然发脾气。”面对其他家长的担忧,敬萱特意召开了一次班会,引导同学们找找那几个孩子的优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后,那几个孩子显得格外开心。在大家的帮助下,他们逐渐学会了情绪管理,成为了团队活动中的积极分子。
类似的案例在班级中并不鲜见。敬萱希望家长们明白,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孩子们在求学过程中会遇到性格迥异的同学,排斥或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学会包容、理解与尊重,不仅是儿童社交的基石,更是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核心能力。“当所有人停止用‘问题儿童’来定义这个孩子时,他便能在被理解中找到自我,逐渐成长为更健全的人。”敬萱说。
“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这些不同不是怪异,而是丰富我们生活的色彩。有的孩子大大咧咧,有的孩子则心思细腻,这些都是正常且值得欣赏的特质。”敬萱进一步表示,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优点。比如,当孩子抱怨同学“古怪”时,家长可以借鉴“三阶观察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差异:记录对方的3个特别行为;分析这些行为可能蕴含的优势;寻找共同兴趣作为破冰点。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差异,还能在互动中学会包容与合作。
在妥协与边界间寻找平衡
孩子之间有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有时又转瞬间和好如初。敬萱认为,当孩子与同学发生摩擦时,家长先别急着介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处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妥协与边界间找到平衡点。”
与“70后”“80后”父母所秉持的“忍让是美德”的观念不同,敬萱认为“10后”的孩子们更需要学会“有原则的包容”。“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需要适度妥协,也要清晰地界定自己的底线。”她进一步解释说,妥协并非软弱,而是智慧的表现,让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保护自身权益;边界感则是自我意识的体现,家长应教会孩子说“不”。家长需在二者间找到平衡,既不教孩子成为“老好人”,也不让其变得固执己见。
敬萱举例,班上有两个孩子曾因一块橡皮发生争执。一个坚持认为“我的东西必须经过我的允许才能碰”,另一个则主张“好朋友就该分享一切”。“这类冲突的根源在于孩子们对社交边界的认知尚显模糊。”敬萱说。
敬萱建议家长通过“情境对话法”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边界感,即设定类似情境,让孩子们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立场,并思考“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对于触碰底线的行为,家长也要告知孩子如何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比如“你这样做让我觉得不舒服”“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不仅能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还能在真实情境中逐渐形成健康、成熟的社交模式。”敬萱说。
让“缺点”变为闪光点
敬萱观察到,不少“10后”孩子的个性和哪吒颇有几分相似——过于自我、个性张扬。她认为,一些所谓的“缺点”其实和家长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关:“桀骜不驯”或许是不盲目从众,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特立独行”则说明有独立思考和独特品味;“冲动莽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宝贵的勇气和行动力。
“家长要引导孩子正视并接纳自己的不足,学会将其转化为优势。”敬萱班上就有个“哪吒”式的小男孩。他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导致其他孩子都不愿和他做同桌。但敬萱发现,这个男孩其实特别羡慕那些认真听讲、获得老师表扬的同学。于是,她与男孩的家长共同制订了一份“渐进式目标”计划表:第一周,只要男孩能够安静坐定10分钟,就能获得贴纸奖励;之后每周递增5分钟,贴纸可以累积兑换积分,积分可以实现心愿。
3个月后,这个小男孩不但能够全程专注听课,还主动维护起了班级的课堂纪律。敬萱认为,这一转变恰好印证了当个性鲜明的孩子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获得群体的认可时,他们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追求更高层次的尊重需求。
因此,她建议家长,多鼓励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在社交中找到自信。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家长也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理解集体规则,让孩子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