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包括高校与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时也包括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相比,高校本硕博一体化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好学校思政课。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关键时期,如何构建贯通不同学段、协同多维要素的本硕博思政课程体系,培养一代代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已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思想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校思政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对于思政课一体化形成了系统的系列重要论述。笔者认为,其关于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架构可以概括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基本原则,以讲道理为本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一体化建设为路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力量根基,以“八个相统一”为方式方法,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大思政课”为支撑。这一理论体系,将思政课一体化置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将思政课的空间从教室拓展至社会场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力量根基,为高校本硕博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问题审视:从断裂到协同的迫切性
当前,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多重结构性矛盾:一是顶层设计不足与政策悬浮化。尽管中央已明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中,政策供给呈现“高位倡导”与“基层失据”的悖论。因缺乏明确的、具有刚性约束力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跨学段统筹机制,教务处、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未能有效协同,造成本硕博思政课程体系“有序拼接”,而非“有机衔接”。二是教学内容的纵向断层与横向割裂并存。从认知论角度看,思政教育本应形成“基础知识—理论深化—实践创新”的认知链条。现实教学中,本科阶段侧重知识灌输,硕士阶段强调理论思辨,博士阶段突出学术前沿,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本科知识学不好、硕士理论学不深、博士学术跟不上,形成“低阶重复”与“高阶缺失”的悖反。三是教学方法的同质化倾向与数智化脱节。思政课教学仍深陷“单向度传播”窠臼,本科“满堂灌”、硕士“照本宣”、博士“文献堆”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采用案例教学的本科课堂占比较高,但能运用数智技术开展精准教学的少之又少。这种“技术伪在场”现象,导致 Z世代“数字原住民”的认知图式错位,削弱了思政教育的代际穿透力。
一体化路径:螺旋上升与整体育人
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的本质是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与价值观生成逻辑的辩证统一,其理论根基深植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土壤。一是遵循认知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上升规律,对应本硕博三阶段需构建“基础认知—理论深化—实践创新”的认知进阶链条。本科阶段重在夯实理论基础,通过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培育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硕士阶段需深化理论思辨,以专题研讨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阶段则应聚焦前沿问题,引导学术创新与实践创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战略思维与历史使命感。二是系统观念下的“四维协同”架构。思政课一体化需实现课程体系(要素)、教学方法(结构)、师资队伍(功能)、评价机制(反馈)的协同进化。在要素层面,构建“1+3+ N”课程矩阵:“1”是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3”是指贯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N”是指形成 N个本课程核心专题;在结构层面,形成“课堂讲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三维教学空间,既要在课堂上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又要运用数智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还要善用大思政课;在功能层面,建立“双师型”教师发展体系,要求硕博导师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广度,既满腹经纶,又躬行实践;在反馈层面,构建“知识掌握度—价值认同度—实践转化度”三维评价指标,推动学生由知识接受向价值认同、由价值认同向行动践行的转化,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三是技术赋能的“精准滴灌”机制。在数智时代,一体化建设需构建“数据驱动—精准施教—动态优化”的智能教育生态。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情特征,建立本硕博学生认知画像库;运用人工智能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为不同学段匹配差异化教学内容;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透明可信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确保每个学段的学习成效都能得到准确评估和认定。
综上,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在于培育具有中国心、中华魂的创新型人才,为民族复兴提供价值引领与人才支撑。这一价值的实现,不仅关乎思政教育的自我革新,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实践。值得关注的是,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绝非简单的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更好拼接,而是一场思政教育理念与范式的深刻变革。唯有以创新理论引领正确方向,以系统观念打破学段壁垒,以创新思维激活思政效能,方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四川大学-四川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四川大学)研究员,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