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愚公移山》一课的时候,班里一个孩子突然激动地指着窗外嚷道:“老师,咱们学校也有王屋和太行二山呀!”这话一出口,课堂仿佛瞬间被这童真的话语点燃,我不禁莞尔,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向窗外。
窗外是校园西北角,原是一片荒地,野草长得比人还高,藤蔓到处乱爬。这几年学校翻修,拆下来的砖头、水泥块没地方放,便一股脑儿堆在那里。长年累月,那里一片杂乱,每次从教室的窗户望去,那片荒芜的景象特别扎眼,像是校园脸上的一块难看的疤。
看着那片闲置的空地,我心里琢磨着,要是能利用起来就好了。于是,我向校长提议,让老师们带领孩子们去开荒种菜。这样既能让孩子们课余生活丰富一些,还能让他们在劳动中锻炼动手能力,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校长听了,欣然同意。
说干就干,之后每一个晴好的课余时光,我们都会带着工具,领着孩子们来到那片荒地。刚开始,大家的劲头可足了,孩子们兴奋地挥舞着小锄头,老师们也在旁边耐心地教他们怎么干。可没干多久,问题就接踵而至。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砖块、水泥埋得深浅不一,一锹下去,火星四溅;还有那些胡乱生长的草木,根系盘根错节,紧紧地抓着泥土,清理起来特别费劲。没几天,大家的热情就被消磨殆尽,开荒计划就此搁浅。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校长发动全校师生一起开动脑筋。在师生们的集思广益下,校长找来了挖机,先将荒地平整了一番。可问题又来了,清理出来的建筑垃圾无处安置。就在大家发愁的时候,校长灵机一动,既然没地方放,那就把这些建筑垃圾和着泥土、杂草堆成两座小山包。在挖机的操作下,两座小山包逐渐成型,远远望去,倒真有几分山的气势。孩子们也跟着出主意:不如在山上种些花草,权当假山景观,他们纷纷从家里带来各种花苗。大家你一铲、我一锹,将花苗种下。
起初,这些小山包看起来还是有些突兀,杂乱的建筑垃圾和新种的花草显得有些不协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神奇的事情发生了。那些花草在山包上扎下了根,开始茁壮成长。嫩绿的叶子、鲜艳的花朵,逐渐掩盖了底下的建筑垃圾。原本平平无奇的建筑垃圾堆,慢慢变了模样,真的像两座平地而起的假山。与此同时,我们又在山脚下开辟出一畦畦菜地,成了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如今,有了假山和菜园的搭配,这片曾经闲置的荒地,已经有了乡野田园的雏形。每到课间,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跑到这里,观察自己种下的花草和蔬菜,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
再次站在教室窗前,望着那两座“王屋、太行”,我总忍不住感慨:世间万物,本无绝对的美丑。一堆建筑垃圾,经过巧思妙想,竟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不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吗?在我们的“仙山”上,没有神仙,却有一群充满想象力的孩子,还有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
假山旁的菜地里,孩子们种下的不仅是蔬菜,更是对生活满满的热爱;假山上的花草,不仅把校园装扮得更美了,还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美的种子。这或许就是教育的真谛: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让平凡的生活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我倏然想起《愚公移山》的结尾:“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我们的“王屋、太行”虽然不是神仙搬来的,却是凝聚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汗水“赊”来的,自此,校园再添一抹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