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3期(总第403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数学老师上了一堂习作课
■重庆市开州区敦好镇中心小学 李宏龙
教育叙事《教育导报》2025年第23期(总第4038期) 导报三版

周二,班主任语文老师因手术请假,我作为搭班的数学老师,承担了她的工作量,成为临时的语文老师。原本打算继续我的数学教学内容,可走进课堂,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请求我为他们上一堂习作课。我有些犹豫不决,看到学生满怀期待的眼神,想到自己平时对写作的热爱。正好周末写好了一篇准备投给《作文与考试》的《突出人物形象有妙招》的习作,我决定用自己的“作文”为例为他们上一节习作课。

现实总是充满挑战,我没有准备课件,坦诚地向学生说明没有提前准备习作的教学内容,只能直接展示我写的文章,并根据自己写文章时的思考,结合学生已有习作表达的基础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于是,我的文章逐句在白板上呈现,学生认真地朗读着,他们的好奇心被这篇文章点燃。我从写作的目标出发,从聚焦核心特征到外貌凸显个性,从行动揭示性格到语言反映内心,让每一个点结合学生学过的文章和他们的生活实际。我细致地讲解着每一个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

下课后,学生围在我身边兴奋地探讨我的讲解内容。他们告诉我,只要掌握我讲的这些方法,他们就可以使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满是收获感的笑容,我也非常开心,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临时“跨界”上习作课,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多样性、生成性。每一位孩子都是一粒潜力无限的种子,只要能给予充分的阳光雨露,他们就可以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光彩。课堂上,教师不能拘泥于学科教材、教案。当学生有需要的时候,老师要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用智慧和热情,为他们提供养分和指导,为他们的成长打开一扇通往更大世界的门,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于前进、绽放自己。

教育需要真心,更需要信任。在没有准备好习作课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我很坦诚地告诉同学们,没有PPT,只有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与接纳,让我感受到师生间感情真挚的力量。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应刻意地对教师所谓的“师道”进行伪装或掩饰,而应把最真实的一面表现出来,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真诚信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打开自己的心扉,才会乐于和老师一起去探求知识的奥妙。

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这种需求超越了单纯的供需关系,在师生互信的基础上,学生会主动发起对教师职业特质认知的教学请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不能仅仅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节奏去教学,只有满足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育在于感召、在于引导。在“跨界”习作课中,我没有简单地讲解写作技巧,而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技巧塑造形象生动的人物,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文章的内容进行写作。我没有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启发他们的思维,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才有课后的获得感,学生才能在习作中灵活运用所学技能,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育需要的是情感熏陶。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教师的情感投入程度与学生的元认知激活水平呈正相关。在临时“跨界”的授课过程中,我体悟到教育活动的本质不仅是认知建构,更是情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当教师充满热情地去传授知识时,其内在的情感动力会形成超越言语的隐性教育场域,在这种场域下学生感受到这份热情,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次意外的“跨界”习作课,让我收获了学生的“芳心”,也让我认识到在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背景下,学科边界正在被突破,教师需要通过跨学科整合重构知识谱系,形成“具身认知界面”,努力探索和实践跨学科的教学方法、策略,实现从学科教学到认知架构的转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趣味性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