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市龙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装饰着紫、黄、蓝三色玻璃的“风雨长廊”。其中,几块玻璃显得与众不同——它们被人为涂成了红色。这并非调皮孩子的恶作剧,而是孤独症儿童睿睿(化名)在征得学校允许后完成的一次艺术改造。
“红、黄、蓝才是更协调的色彩搭配。”睿睿每天都会经过“风雨长廊”,他萌生了“给玻璃改色”的强烈愿望,为了实现它,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在老师、家长的共同支持下,睿睿成功为长廊增添了一抹红色,也让原本普通的玻璃,折射出个性成长的光芒。
一个心愿
“执念”中迸发成长动力
“修改学校长廊的玻璃颜色?这怎么可能呢?”最初,睿睿的家长蒙莉认为,这些玻璃是学校基础环境设施的一部分,孩子怎么能凭着自己的喜好随意更改颜色?可她没想到,“给玻璃改色”成了睿睿的执念,甚至引发了许多刻板行为与情绪问题。
上学、放学、吃饭、睡觉,睿睿几乎每时每刻都念叨着要买颜料、涂玻璃。“那段时间,睿睿常在长廊的玻璃前久久驻足,他是一个对色彩极其敏感的孩子,对颜色的搭配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也创造出许多充满想象力的画作。他坚持认为黄色、蓝色应与红色搭配,而不是紫色。”成都市龙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七年级1班班主任梁梦玲谈道,“最初,我们与家长一致认为睿睿需要学习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他,于是,尝试转移他的注意力、为他提供其他可涂画的玻璃,但都无济于事。”
为了打消睿睿的念头,蒙莉故意设置了一系列对他而言难以实现的目标,想让他“知难而退”,没想到睿睿竟一一做到了:从“起床困难户”变为可以早起、准时去上学;从上课不听讲、跟随性差,变为安静听讲、主动回答问题;从生气时会打自己的头、咬自己的手臂,到能克制自己的自伤行为。蒙莉说,睿睿的变化改变了她和老师们的想法,他们尝试着以“给玻璃改色”的执念为强化物,帮助睿睿改正行为问题,以买画笔、买颜料为目标激励,为睿睿量身定制任务与关卡,形成长期激励机制。
学校里,老师们重新为睿睿规范了课堂常规、提高对他的学习要求。回到家中,妈妈也为睿睿制订了“行为管理表格”,每做到一项就可以打一个钩,所有行为都做到,离实现愿望就更进一步。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给玻璃改色”成为睿睿持续进步的动力。
令所有人惊喜的是,因为妈妈承诺会为他向学校提交申请,毫无输赢概念、竞争意识薄弱的睿睿,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刻苦训练,在成都市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项目中获得了两枚金牌。
“问题中蕴藏着教育的契机,我们也因此看到了睿睿身上巨大的能量。”梁梦玲表示,“睿睿的成长与变化触动了我们,学校未曾有过为某个学生改变环境设施的先例,但规则是为孩子的发展服务的,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和家长一起,为睿睿争取一些‘弹性空间’。”
两份申请
探寻个性与规则的平衡
内心积压的愿望一直得不到实现,睿睿的情绪受到了很大影响。他会难以自制地伤心大哭,也变得很难安静下来。蒙莉说:“孩子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作为家长,我也应该信守承诺,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令蒙莉感动的是,在与家长充分交流、综合评估孩子状态与表现后,睿睿的班主任梁梦玲,副班主任黄鑫、周小渝也决定全力帮助睿睿“圆梦”。他们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专门召开讨论会,对这件事进行可行性分析;向学校三四级督导请示,寻求最佳方案;联合美术老师实地考察,统计“风雨长廊”紫色玻璃的个数……
“如果别的孩子更喜欢原来的颜色,怎么办?”“如果有更多孩子提出要对校园环境进行个性化改造,学校是否要一一满足?”梁梦玲表示,近乎激烈的讨论中,老师们对这件事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这不仅是完成一个孩子的心愿,还关乎如何在教育中寻找个性与规则的平衡点,如何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老师们几乎考虑到了所有细节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很感谢他们如此重视我们的请求。”蒙莉动情地说。
“我想为我的孩子争取,让这些玻璃长期地激励他,哪怕只让他涂其中的一块也好!”在与老师们反复商讨后,蒙莉写下了一份长达两千字的申请书,陈述了睿睿的美术能力与一年以来的进步表现,还主动思考了各种可行的折中方案。老师们也向学校提交了“联名申请”,从育人视角讲述睿睿的成长变化与支持他的理由。两份申请经层层审议,最终,睿睿“给玻璃改色”的愿望得到了学校的支持。“睿睿去给玻璃改色时开心极了,我们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周小渝感慨道。
“‘让每一个孩子发出自己的生命之光’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地都属于孩子们。与其说是‘给玻璃改色’激励了睿睿,不如说是睿睿的成长点亮了校园。我们期待更多的孩子能够像睿睿一样,在提出兴趣点和需求的同时,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龙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付勇说。
共同心声
以千万次坚持守护成长
“尊重每一个生命,温暖每一颗心灵。”蒙莉为学校赠送的锦旗上这样写道,她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给玻璃改色”的愿望实现后,睿睿又产生了新的“愿望”,他想给课桌改色、给其他白色的玻璃改色。对此,家长和老师并没有一味地满足他,而是引导他适应规则,一遍又一遍地告诉睿睿,他也需要适应环境,调整与改变自己。
“接受‘被拒绝’,同样是睿睿的必修课。”梁梦玲观察到,近期,睿睿对某些事物的敏感度不那么强烈了,对环境的适应性也越来越好。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对于特殊孩子而言,更需要家长和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地纠正、引导孩子,为他们提供包容的支持性环境。周小渝表示,有的家长会因为不好意思表达需求、害怕给学校添麻烦而把孩子“藏起来”,或者不相信孩子能够改变而失去努力的动力,其实,只有正视问题,不断对孩子进行正向强化,才能真正引导孩子成长。
周小渝举例,班里有个孩子总是会在“班级超市”活动中乱丢东西,或者撕开包装袋把零食撒在地上,孩子的奶奶好几次想在活动开始前偷偷接走他。老师们一直鼓励奶奶,孩子做不好是正常现象,但他仍需要参与其中,感受排队、兑换的整个流程。“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值得欣喜。经历了几个学期的坚持,现在,这个孩子在活动中不仅能保持情绪稳定,还能主动遵守规则与要求。我们相信量变终将引发质变,孩子们会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周小渝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每一位老师的心声。”龙泉驿区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办主任张艳表示,希望家长可以和老师一起,努力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哪怕成长得慢一些。
“作为特殊孩子的家长,不能认为受到关照是理所应当的。孩子的成长有赖于良好的家校协同。家长既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需要与老师同心协力,唯有信任与配合,才能让孩子沿着自己的成长轨道不断进步。”蒙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