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7期(总第404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再也不举手了
■黄艳
《教育导报》2025年第27期(总第4042期) 导报二版

儿子敏感又慢热,没见过的人总要打三四次交道才会慢慢熟络。平时,他还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因此,他快4岁才去上幼儿园。

入园没多久,老师发来一段孩子们上英语课的视频。视频里,外教正在提问,别的孩子都把手举得高高的,儿子虽然跃跃欲试,但他的手最终也没有举起来。

视频只有短短几十秒,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全程都这么扭捏。于是,我决定等儿子回家后,和他来一场“闲聊”。因为我知道,太过正式的谈话,会让他紧张不安,可能得不到真正的答案。

傍晚,我在厨房切菜,他在厨房门边玩耍,机会来了。

我装作不经意地问:“今天,你们的英语课是一个外国老师讲的呀?”

“对呀!”儿子很愉快地回答。

“看起来好像很有趣。他提的问题你能听懂吗?”我又问。

儿子低头想了一会儿,闷闷不乐地说:“听得懂。可是老师一次都没有叫我回答,我再也不想举手了。”

听到他的回答,我内心雀跃,看来他有“举手”的想法,并且已经对这个新领域伸出“触角”了。只不过,这个“触角”似乎还没完全舒展,就缩回来了。

我放下手里的活儿,走到他身边,蹲下来,握着他的手说:“哇,你能听懂外国老师的英语,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看来你上课很积极哦。”

儿子听到我的认可,表情放松了很多,他有些遗憾地说:“可是,老师没有让我回答。”

我摸摸他的手,说:“嗯。一节课的时间很短,老师不能让每个小朋友都回答问题。虽然他没有叫你,但肯定看到你举手了,知道你愿意回答问题。如果你继续坚持,那么,有机会他一定会让你回答的。”

儿子点点头,没有说话。

我想了想,继续说道:“当然,如果你暂时不想举手了,也是可以的。等你准备好了再参与。”

儿子如释重负地“嗯”了一声,愉快地跑去玩耍了。

我知道,像儿子这样性格敏感的孩子,做事情之前总会思前想后,遇到挫折和失败,比较容易放弃,有时候还会归因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继而丧失继续探索与尝试的勇气。我想,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在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陪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以“温和坚定,静待花开”的态度,顺应孩子的成长节奏,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适应新事物。孩子有了父母的爱护与支持,自我感觉会慢慢变好,自然会生出勇气,继续去探索。

自那之后,我再也没和儿子探讨过上课互动的问题。但一段时间后,老师发的课堂视频里,在互动环节,我都能看见儿子把手举得高高的,或者正在教室前面和老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