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4期(总第4049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AI为教学变革注入创新“活水”
■本报记者 陈朝和
《教育导报》2025年第34期(总第4049期) 导报二版

使用AI创设化学实验场景、生成多模态英语学习素材、打造“京剧数字工作坊”……近日,在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以下简称“七中育才学校”)一场青年教师研修活动上,教师们一一上台,分享“卷入式”投身AI赋能课堂的探索,引发大家对教学与专业成长的强烈共鸣:“要借助AI转变教与学,打造深度课堂。”

近年来,七中育才学校面对AI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探索学生智能素养的提升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了智能素养发展模型并开设课程,以“课堂之变”“教研之变”“作业之变”等维度积极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

AI+课堂

成为撬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支点

“学生既感受到技术赋能的艺术表达,又在AI音乐创作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近日,七中育才学校教师蔡菁琳在一场“人工智能+教学”研讨活动中带来七年级音乐课《诗歌复兴计划——智能音乐制作人》展示课。课堂上,AI数字人与AI音乐创作让学生理解到了诗词的文学含义。

如今,这样的AI音乐课堂已在七中育才学校的校园里成为常态。“AI不仅是工具,更应成为撬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支点。”七中育才学校教育集团校长藏玲说。

近年来,学校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炼出“智能素养发展模型”,又进一步提出了聚焦智能素养的初中人工智能课程框架,涵盖AI科普、AI应用、AI实践等课程。

“我们把人工智能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来推进,让学生懂得背后的技术逻辑。”七中育才学校智慧教育中心主任陈洋介绍,2020年以来,学校搭建针对初中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框架,如今,已形成基础、拓展、创新三阶课程体系。

“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智能识别农产品的应用?”七中育才学校科技辅导员方威强以超市自助电子秤“不自助”的情景构建了单元内容,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上,学生聚焦电子秤“自动识别农产品”的功能实现,利用机器学习的原理,现场进行农产品的图像数据采集、数据标注和农产品分类模型训练3个环节,制作出能够正确识别农产品的模型。这种立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创新性课程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同时,学校在学生体育活动中深度加入AI元素。AI的数据记录功能帮助教师真正实现“关注每个孩子”。陈洋介绍,在AI体育课堂上,智能辅助设备可以判断学生在引体向上等体育动作中是否达到标准,在操行活动中判断学生运动量是否达标,在跳绳等运动中捕捉学生手臂摆动幅度等,开出“运动处方”,为学生针对性开展力量训练等提供帮助。

“AI带来的课堂之变,惠及全校学生。”陈洋说,近年来,学校陆续开设人工智能基础与体验、自动驾驶、AI生活引领未来等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AI学伴”的加入也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模式。在课堂上,学生知识来源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老师,学校智慧教育中心引入“AI数字人”创设情景教学,这个“AI学伴”在课堂中成为师生之间的第三方,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多元的声音”。

AI+评价

创新“智慧场景”赋能教育发展

七中育才学校早在5年前就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引入作业检测。“此前,我们将全校学生的作业扫描录入系统,形成学生错题集。”陈洋介绍,如今,“AI+监测”应用平台从统一模板到精准适配,从错题溯源到拓展训练均实现智能推送,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目前,学校每周会通过班级智慧系统,公布学生校园活动参与情况等关键指标,帮助师生实时了解学情。

从教师善用AI数据为课堂提质,到提高学生在学科中“愿意参与、喜欢加入”的主动性,教学中的人机协同实现了“课堂+ AI”的“蝶变”升级。

2019年,七中育才学校拥有了第一间“课堂智能反馈系统”智慧教室,2023年,学校建成第二间。如今,两间教室成为青年教师赛课、新进教师汇报课、全体教师转转课和党员教师研究课等六大课堂的必备“智慧场景”,实现了教学评价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目前,学校借助能支撑 AI教研的智慧教室和搭载AI大语言模型的智能教学反馈系统,探索“ AI+教研”赋能精准教研与课堂改进,构建了基于AI的“三环六课”教研模式。

“借助AI,课堂智能教学反馈系统对师生课堂行为进行全方位采集,包括教师的讲授、提问、板书、巡视和师生互动,学生的听讲、举手、应答、读写和生生互动等。一堂课结束,AI能快速生成对这堂课的评价报告,包括课堂热力图、教学行为分析、课堂互动分析以及课堂建议等数据。”陈洋说,AI深入分析教学全过程,引发“课堂之变”。

教师也需要具备技术操作能力、数据解读能力、人机协同思维以及数字伦理意识等,才能有效利用AI工具开展教学。在七中育才学校,智慧教育中心定期以沙龙的方式,邀请各学科教师交流AI主题的教学场景使用经验,该中心每周还会专门安排两节课时间,进行部门的“AI教育教学专题研讨”。

“我们作为智慧教育中心的老师,只有自己做深研究,才能为学科教师提供更好的专业意见。”陈洋说,“人工智能时代技术飞速更迭,智慧教育中心以创新性赋能教育发展的角度,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