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过半,各地中小学生已经或即将迎来期中测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无疑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之一,它背后蕴含着学习态度、方法、兴趣及心理状况等信息。如何正确看待成绩?如何将试卷中的“失误”转化为成长经验?本期,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汪悦菡、内江市妇联特聘家庭教育指导师李亚林为家长带来了实用的方法和建议。
理性归因
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当孩子递上成绩单时,多数家长的情绪往往随着分数或等级而起伏——或喜形于色,或眉头紧锁。在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汪悦菡看来,成绩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数字本身,而在于它背后传递的阶段性信号。“成绩是孩子学习旅程中的‘路标’,而不是终点。”
汪悦菡分享了自己作为家长的经历:面对儿子带回的“C-”成绩单,她的反应并非质问或责备,而是与孩子一起逐题分析错因。通过交流,她发现儿子并非完全不懂知识点,而是存在誊写失误、时间分配不当等细节问题。“比如草稿纸上书写杂乱导致抄错数字,或是匆忙答题漏看关键信息。”这些发现让她意识到,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成绩背后隐藏的学习习惯问题。
科学分析成绩的第一步,是跳出横向比较的惯性思维。不少家长会下意识地问孩子:“你在班里排第几名?”但这种对比往往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对此,汪悦菡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的纵向成长,比如上次计算题错了5道,这次只错了2道,这就是进步。
汪悦菡表示,现实中家长对待成绩的态度往往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权威武断型”,一旦成绩未达预期,便取消孩子的娱乐时间。这种方式短期内或许能逼出高分,却会让孩子将学习与惩罚挂钩,逐渐失去内驱力。二是“盲目宽容型”,对学习存在的不足轻描淡写,认为“孩子还小,长大自然就好了”。“低年级的知识漏洞若长期被忽视,可能成为高年级学习的绊脚石。”她建议家长在理性归因的基础上,与孩子共同制订改进计划,如每天花10分钟整理错题、通过“小老师”游戏复述解题思路,让孩子理解:成绩不是评判他的标尺,而是帮助他变得更好的工具。
汪悦菡提醒家长关注成绩背后的非学习因素。在她的班上,一名学生基础题频繁出错,家长原以为孩子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但与老师交流后发现,问题根源在于晚睡导致白天精力不足。后来,全家一起调整作息时间,孩子的课堂学习效率明显提升。“成绩犹如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知识掌握情况,还有整个家庭的生活节奏。”汪悦菡总结道,当家长放下对分数的执念,学会从错题中寻找成长的线索,成绩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孩子前进的力量。
转换角色
透过分数看见孩子
“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孩子真实的成长状态。”汪悦菡提到,家长需要从3个维度转换角色,做孩子的情绪关怀者、学习帮助者、成长引领者。
情绪关怀的第一步,是家长的自我觉察。“家长的第一反应决定了孩子后续的沟通意愿。”汪悦菡建议,家长不妨先按下“暂停键”——深呼吸3次,把“你怎么考成这样”换成“你愿意聊聊这次考试吗”。这种情绪缓冲不仅能避免冲突,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无论考得好与不好,父母的爱都不会打折。
除了情感上的关怀,家长还要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帮助者。在汪悦菡班上,每个孩子考试后都有一份自我分析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错题整理不到位”“解题后疏于复查”等反思。低年级时,家长就帮助孩子将错题按知识盲区、审题偏差、计算失误等进行分类标注。经过长期坚持,孩子自然能总结出学习策略,提升正确率。“将试卷上反映的问题具象化,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培养了孩子的自主分析能力。”汪悦菡提醒家长,帮助不等于包办,而是要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些家长习惯用“下次争取考更好”鼓励孩子,但汪悦菡认为,空洞的期待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她建议从试卷中挖掘“亮点”,寻找孩子的进步之处,哪怕只是卷面字迹的改善。这种积极反馈有助于孩子逐渐学会自我激励,积攒继续前行的动力。例如,一位妈妈发现孩子应用题解题思路清晰,但计算常出错,便特意指出:“你的分析能力很强,如果多检查一遍计算步骤,结果会大不一样。”这种反馈让孩子意识到“我有能力改进”,主动要求加练计算题。
成长引领则需关联过程价值。汪悦菡表示,除了分析试卷错误,家长还可以和孩子探讨“考试除了检验知识,还能锻炼抗压能力”等话题,将具体行为与成长价值关联在一起,帮助孩子建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认知。
“试卷是了解孩子的窗口,帮助家长看见孩子的情绪起伏、学习困惑和成长需求。”汪悦菡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收获的不仅是孩子的进步,更是一段亲子共同成长的历程。
五大策略
为孩子搭建“成长阶梯”
成绩起伏是常态,如何突破学习瓶颈,帮助孩子实现质的飞跃?内江市妇联特聘家庭教育指导师李亚林总结出五大策略,用轻松实用的方法,帮助学生将错题转化为“成长阶梯”,让学习不再枯燥。
1 .夯实计算基础
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中,计算错误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限时强化训练能大幅提升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例如,小学生每天用4分钟完成3道两位数基础计算题,初中生每天用5分钟完成4道三位数乘除法练习,高中生挑战7分钟完成5道多位数复杂运算。计算时需动笔逐步分解,减少进位、借位错误。使用分格草稿纸标注题目序号,便于验算时快速核对计算过程。
2 .规避审题失误
“惯性思维”或“跳读题干”常常会导致审题失误。用笔圈画题目中的限定词,如“不正确”“最大值”等,能有效避免遗漏关键信息。面对信息量大的题目时,需逐句分析,区分干扰项与核心考点。例如,历史材料题需提炼时间、人物、事件三要素。此外,要警惕相似题型的误导,避免凭经验答题,务必完整读完题目再动笔。
3 .优化时间管理
考试时间有限,合理规划答题顺序至关重要。建议先快速完成基础题,对难题进行标记后置处理,确保会做的题不丢分。计算大题无法完全解出时,可写出关键公式或思路争取部分得分。平时可以通过限时模拟训练来培养节奏感、时间掌控感,减少焦虑情绪,避免因纠结难题丢失基础分。
4 .规范答题结构
语文、历史等科目答题时需对标参考答案的结构和术语,按“观点+解释+案例”框架展开;数学、物理等科目则需完整呈现公式推导过程。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术语分”“步骤分”等信息,直观发现失分规律,逐步形成规范的答题思维。
5 .梳理知识网络
“平时会做,考试不会”暴露了学生知识点掌握不牢的问题。可以按章节分类错题,标注错误原因,如公式模糊、概念混淆等,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零散知识点整合成网络。例如,数学函数章节可关联图像、性质、应用场景,帮助学生触类旁通。错题需高频复习3-5遍,从“看懂”进阶到“熟练应用”。系统化梳理不仅能弥补知识漏洞,更能培养结构化思维能力,提升综合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