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5期(总第405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戒尺”落下时
■陈旺源
《教育导报》2025年第35期(总第4050期) 导报三版

那晚,妻子辅导女儿做作业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我站在一旁,怒火中烧,无法缓解心中的焦虑。女儿的漠然像是一记重锤,击打在我的心上,让我忍不住扬起手,对着她的小手狠狠地打下去。她的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落在作业本上,也落在我的心头。

自古以来,打孩子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人们常说,孩子都有顽劣之处,需要严加管教,才能让他们知分寸、明事理。更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提醒着每一位父母和老师。我自己也深有体会。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也曾因为我的顽皮而打过我。那时的我,总觉得父亲太严厉,不理解我。而现在,当我成为父亲,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并不是真的想打我,而是希望我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女儿的哭声像是一把尖刀,刺穿我的耳膜,刺痛我的灵魂。

女儿一天天长大,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开始尝试独立。而我,似乎还停留在那个想要把她紧紧抱在怀里的阶段,不愿意放手。我开始意识到,女儿不再是那个完全依赖我的小孩,她正在成长为一个有自己想法和情感的个体。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是为了教育她,还是仅仅因为自己情绪的失控?我是否真的理解她的内心,还是只是一味地要求她按照我的方式去做事?

我很清楚,打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它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暂时愿意“听话”,无益于他们真正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记得有一次,女儿拿着一张满分的试卷回家,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幸福。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女儿变得焦虑和不安。她的成绩开始下滑,笑容也越来越少。我也开始焦急,开始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来要求她。

我想,我需要给她空间,让她自由地探索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开始尝试改变,更加注重与女儿的沟通和交流。我发现,当我真正去理解和支持她时,她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了。虽然她的成绩一如从前,但她却重拾了对学习的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晚上,我动手打孩子的举动是多么错误和愚蠢。不仅伤害了女儿的心灵,也破坏了我们之间的信任和亲子关系。我深感懊悔和自责,庆幸的是,我第一时间向女儿道歉,弥补了我所造成的伤害。

如今,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修复和升华。我们不再是简单的父女关系,而是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和朋友。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我明白了情绪化的反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冷静和理智的处理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今,看着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教导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学会爱和陪伴,而不是霸道地控制和束缚。我相信,只要父母用心引导,每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