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5期(总第405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家长心得
《教育导报》2025年第35期(总第4050期) 导报一版

当教师系统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力,家长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我们从家长的真实反馈中看到,教师的专业赋能打通了家校共育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双向奔赴”的教育合力。

家校共育 成长共促

从女儿踏入初中的那刻起,作为父亲的我,也踏上了一段全新的成长之旅。

学校定期开展家长会、家长课堂、读书沙龙和家访等活动,精彩纷呈,家校之间及时讨论孩子成长、亲子关系等问题,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与学校的紧密配合。班主任建立了家校联络群,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日常表现,和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心理状态,让我们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动态,与老师一起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作为家长委员会成员的我,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从那之后,我开始系统地读书学习,并在读书分享会上作为代表分享读书心得。通过阅读和分享,我学会了“观察—感受—需要—请求”“非暴力沟通四步曲”,在与青春期女儿的沟通中,我更加耐心地倾听、观察,同理、共情。

我尝试以朋友的身份,耐心倾听她的烦恼与快乐,理解她的困惑与挑战。每一次深入对话,都让我更加贴近她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爱与支持。我也学会了放手,让女儿独立。女儿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我鼓励她勇敢追求梦想,给予她适当的引导与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女儿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改变,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

——学生家长 张明洪

一次家访带来的改变

孩子从小在奶奶家长大,上初中时,我们才把他接到身边。也许是错过了陪伴的最佳时期,又或许是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变得特别自我,脾气急躁,经常与我们剑拔弩张……

幸运的是,学校老师特别注重家校共育,通过定期举办家长课堂、读书分享会和家校沙龙等,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针对孩子的个性问题,老师还会进行电话沟通或实地家访。

去年9月,我们刚在学校参加了家长课堂“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技术”的学习,国庆期间,班主任就进行了家访。那段时间,我们家“战争”频发,孩子动不动就摔东西、大吵大闹。老师进家门前,孩子正和他妈妈理论,因为前几天孩子上课开小差、违反班规,且成绩有下滑之势,孩子妈妈让他趁假期好好补补课,结果没说几句他就开始与我们争吵,把吃到一半的汉堡包扔在墙上,并重重地关上了卧室门。

听完我们的讲述后,班主任提议:“我们试试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技术与孩子沟通,重塑关系。”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聚焦孩子扔东西、摔门背后的心理需求。班主任要来家访了,我们还在说他的缺点,给他造成了压力,摔门等行为反映的是他想逃避家访的心理。

听到老师和我们的交流,孩子主动打开了房门,加入和老师的沟通中,一起分析问题、设定目标、寻找策略。后来,当我和孩子发生“战争”时,我总会第一时间求助班主任,收获了很多家庭教育技巧,和孩子的关系也渐渐融洽了。

——学生家长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