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5期(总第4050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课堂小插曲里的育人真谛
向颖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5年第35期(总第4050期) 导报一版

近日,山东某小学课堂上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引发广泛好评。一名学生因身体不适在课堂上“拉裤子”后,主动举手向老师说明情况,却遭到部分同学的嘲笑。老师迅速介入,不仅表扬该生“是最勇敢的”,还严厉批评全班学生:“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手,即使帮不上忙,也不能落井下石!”这看似简单的一幕,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会尊重,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教室里响起哄笑声的那一刻,这位老师洞察到的不仅是某个学生的窘迫,更是整个班级情感教育的缺口。那些嘲笑同学的孩子,并非本质上的坏孩子,追根溯源,是他们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心里缺少一根名为“同理心”的弦。这根弦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正需要像这位老师这般及时且有力的矫正。这个简单的教育现场背后,是老师对“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理念的深刻认识。当今社会,一些家长的目光过度聚焦在孩子的学业成绩上,和老师交流时话题几乎都围绕着学习,却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许多比成绩更为重要的东西。老师手中掌握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孩子们心里的道德秤,教会孩子如何用这杆秤衡量尊重的份量,也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 AI技术如浪潮般席卷教育领域的今天,这位老师的行动恰好诠释了教育价值的不可替代——教育最珍贵的使命,依然是“立德树人”。老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肩负着塑造高尚品格、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把尴尬现场变成德育课堂,似乎是许多优秀老师共有的“特长”。这一“特长”靠的不仅是专业教育知识体系的滋养,更源于心中时刻装着每个孩子的师者大爱。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面临的情感挑战日益复杂,尤其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而如何帮助孩子们树立起一套不被信息浪潮淹没的价值判断坐标系,无疑考验着当代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生活小事中培育“人”,是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和老师应当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这些细微瞬间,将其转化为培养孩子良好品德与健全人格的契机。就如同这次的课堂事件,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了事,而是站在更高的视角,引导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深刻领悟尊重、善良与互助的重要意义。这种方式远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在孩子们的心中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引导也有着同样的作用。试想一下类似的情境,如果孩子看到服务员打翻餐盘,露出了嘲笑的表情,作为家长,你应该怎样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孩子?生活小事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家长和老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孩子将道德准则与实际行动紧密联系起来,将美好品质真正落实到具体行为中。

教育的美好,恰恰就体现在这些细枝末节里。它们像一颗颗种子,在生活的土壤中悄然孕育,也许是老师课堂上的一次耐心引导,也许是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言传身教,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为孩子们人格与品德的坚实支撑,让尊重、善良、关爱等美好品质在孩子心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