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读书》
叶圣陶 著
廖淼焱 编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ISBN:9787519478414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叶圣陶是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他一生崇真、朴实,致力于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笔耕不辍,在文学创作及文化教育方面留下了大量文章。这位著名的教育大家,自1912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长达60多年,对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得失理解得深刻、详明,领悟得深入、透彻。
由光明日报社新近出版的“民国大师家风学养课”系列丛书之《人为什么要读书》,引领我们一起回顾叶圣陶的思想精华,再次审视教育和读书的真正意义。本书把叶圣陶谈教育、学养和修养的文章结集成册,选取其知名作品如《读些什么书》《读教科书不是最后目的》《青年人的爱好与修养》等40余篇,从教育与写作、阅读自由与个人发展,到人生观与社会责任,再到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探讨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习惯养成,详尽阐述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阅读理念。
叶圣陶认为,学习是人类认识自我和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他主张学习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是一种持续的精神活动。谈到读书,他说:“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矻矻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读书要有选择性,关于各科的参考书在学习和备考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是可以选读的;关于当前种种问题的书是可以选读的,必须注意当前的问题,青年才能够认识时代,认识了时代,自身才能够参加进去,担负推动时代的任务;关于修养的书是可以选读的,所谓修养,其目的无非要明了自己与人群的关系,要应用合理的态度和行为来处理一切,修养的发端在于“知”,完成在于“行”,如果“知”而不“行”,所知就毫无价值;关于文学的书是可以选读的,文学的对象是人生,所以读文学可以认识人生、感知人生。
除了学习,叶圣陶还十分注重培养青年的文学修养。文学修养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思想境界和人格的锤炼。他强调要深入生活、要接触大众,“文学是生活的镜子,青年需先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这样修养的基础便打好了。就阅读来说,他主张精读与略读结合,对于名作加以研读和揣摩,但努力生活,多做、多想、多观察、多体会。阅读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是进,从外到内;写作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写作的根底在于为人,先有真诚的人格,方有真诚的文字。”文品即人品,他提倡写文章要像说话般自然,文字须有骨有肉,不能要求速成,警惕“文学虚荣”,勿为发表而写作。
教育更像农业,而不是工业,其根本目的不是单纯灌输知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健全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完整的人”。作为中国语文教育的泰斗级人物,叶圣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深刻的见解,不仅关注教师角色、家庭责任,还强调高等教育中的习惯培养。同时,叶圣陶也关注个人爱好与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在人文素养积淀中的作用,鼓励青年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书上所说的态度;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书中言论,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另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只为用来装点自己。叶圣陶告诫青年:要在人生的大道上迈步前进,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的是第二种态度。书中倡导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人格培养”等理念,正是当代青年教育急需关注的方向。一些浮躁、迷茫的青年,应该来读一读本书,叶圣陶的话至今仍是有道理、有用的。